事實上,盡管對內對外都產生巨大沖擊,微信仍沒有找到明確的變現模式。
從騰訊的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優質項目往往能在短期內找到清晰的收入模式。如桌面Q Q在2001年同時在線突破百萬,兩年后Q Q秀業務即產生巨額收入;2003年騰訊做游戲大廳、2005年大力發展騰訊網,同樣迅速獲得回報。而微信在迅速擴張兩年后,仍沒有盈利的跡象,3億用戶并沒有真正變成真金白銀。在去年10月的中國移動開發者大會上,馬化騰也曾坦言,微信的盈利模式仍未找到。
流量巨頭難逃變現尷尬
史廣順認為,用戶業務與盈利業務分離,以免費的服務形成用戶聚集,再利用客戶流量尋求新的盈利渠道,已成為互聯網行業最重要的盈利方式。百度利用免費搜索發展競價排名、新浪利用免費新聞推廣門戶廣告、網易利用免費郵箱推廣郵箱廣告、360利用免費殺毒推廣導航網站都體現了這一思路。
“用戶多了自然能盈利”已成為互聯網行業的共識,但在實踐中,巨大的流量并不一定能產生相匹配的收入。搜狗輸入法、360、迅雷、網易郵箱的用戶量均數以億計,但在變現能力上卻與Q Q和百度遠遠不在一個量級。將流量做大只是第一步,將流量變現更加考驗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
張毅認為,對新浪微博而言,其廣告形式仍沒有擺脫門戶廣告的傳統思維。大量廣告推送給了不需要的人群,對用戶社交行為背后的商業信息視而不見,廣告投放仍然不夠精準。事實上,新浪微博的客戶群與電商客戶群高度重合,如果加強用戶信息挖掘,做到精準分析,并通過技術手段做到有效推送,并與電商建立合理的分成模式,將為新浪微博帶來更加有效的變現渠道。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背靠綜合實力強大的騰訊,微信擁有更強的變現潛力。
張毅認為,微信變現遲緩,騰訊高層的謹慎是重要原因。在互聯網行業,快速崛起又快速消失的產品太多了。Q Q發展十幾年未見衰落,關鍵在于Q Q上維系了大量的社會關系,進而成為人們的“剛需”。與Q Q相比,微信仍然是個“暴發戶”。騰訊高層希望微信成為騰訊的下一個“剛需產品”,在更清晰有效的變現方式出現之前,騰訊并不想因過快的商業化而影響微信的用戶體驗,使微信變成“短命產品”。
閆曉佳認為,騰訊應抓住微信快速發展的機會,帶動旗下電商、支付、游戲、門戶整個鏈條的發展。同時,大力推動開放平臺建設,把用戶貢獻出來,帶動更多的第三方服務:在線上,微信可以把流量向合作伙伴引導,對接游戲、購物網站和其他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服務。事實上,騰訊投資的韓國類微信產品K akao Talk已經給了微信相當明確的啟示,K akao T alk的注冊用戶在7000萬級別時推出了內置的游戲平臺K akao TalkG am e,半年時間就把單月營收做到了超過5000萬美元;在線下,發展O 2O服務,將微信作為線下對接線上的入口,利用二維碼等技術形式對接電影院、酒店、快餐等經濟實體,通過騰訊旗下的財付通在線支付,享受打折優惠,并在實體店獲得商品和服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