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重塑
國內對乳制品行業最為強烈的感受是:怒其不爭、樂其不幸。“不開口罵國產品牌奶粉就成不了名人,說的話也沒人聽。只要開口罵國產奶粉無良無道的,就會大受追捧,這種風氣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國產品牌奶粉生存空間會更小。”圣元營養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查峰說。
查峰認為,這種風氣從5年前開始出現,到今年3月的香港特區禁奶事件被推向頂端。伊利集團副總裁陳福泉也認為:“如果深圳廣州的貨架上沒有進口奶粉,消費者去中國香港搶購,這情有可原。可如果深圳、廣州的貨架上都有進口奶粉,消費者仍舊跑到中國香港去買,那就不僅是企業本身的問題了。”
消費者對國內的產品缺乏信任,但境外的月亮真的圓嗎?
“前段時間發生了7000噸進口奶粉被中國海關拒之門外的事件,7000噸相當于2000萬盒,這是中國奶粉業難以想象的特大質量事故。中國什么時候出過這么大問題?但是國外的這些產品事件在國內并沒有得到炒作,老百姓仍然認為國外的比國內的好。”王景海難掩激動的情緒。
“國外最近爆發的二聚氰胺事件很說明問題。”馬軍喜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分析,“如果這事是在中國,對乳品行業又將是一場災難性的打擊,但是在新西蘭,政府一句‘危害很小’,事態馬上就平息了。這就是產業環境的差別。”
“國外的奶粉是最不安全的,無論微生物標準、營養成分含量還是生產工藝和設備,國外的都差很遠。”劉昊說。
吳松航則建議,應當及時公布每個月對乳粉抽檢的結果。“我們每個月都抽檢,能不能做到每個月公布?哪怕是按月抽檢按季度公布,也能起到向消費者傳遞信心的作用。當然前提還是從奶源、工藝、配方到標準與檢測結果做到全透明,讓消費者可以去參觀。如果把前面所有的步驟都隱藏起來,只讓消費者知道最后的檢測結果,同樣很難打動消費者。”吳說。
那些潛伏于行業內部的種種亂象與灰色地帶,更是讓忙著建設奶源、重塑形象的國產乳企疲憊不堪。
由于消費者盲目的崇洋行為,行業內催生了一批“投機型”企業。“在國外注冊一個品牌,投資幾百萬元找個代工廠貼牌生產,就可以開張做乳粉了。他們可能一頭牛都不需要養,一片奶源地都沒有,只需要主打進口概念,就能馬上打開市場。在中國市場環境中,成熟企業根本無法與這類身段靈活、進可攻退可守的皮包公司抗衡。”吳松航說。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國內列入行業統計的乳制品企業有649家,乳粉企業有120多家。這其中,中小規模的企業占到95%以上。這種環境導致大型企業在市場競爭上會非常難受。
“乳粉行業到了提高準入門檻的時候了,只有提高準入門檻,大企業才有時間、有精力加強奶源建設。任何一家企業出了問題都會危及整個國產奶粉行業,所以限制準入非常重要。”吳松航說。
陳福泉也表示:“現在國內有近700家乳粉企業,什么時候能像關閉小煤窯那樣把設備落后、產能規模小、產品質量低的小企業關掉,把行業集中度提高一些?”陳的擔憂不無道理,近700家企業良莠不齊,在目前一損俱損的形勢下,任何一家企業出了問題,受連累的將是整個國內乳業,誰又敢保證下一個問題不會成為壓垮國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