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微信公眾賬號,寫點行業分析或者八卦,微信網友一來一往互動,這本來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眼下,微信自媒體運營似乎變得越來越沉重。
“能堅持一年的自媒體人,是鳳毛麟角;能堅持10年的自媒體人,是個偉大的人”。運營“鬼腳七”微信賬號、在淘寶搜索就職的文德如是說。
在過去一年間,微信用戶規模飛漲。微信公眾平臺本身的精準到達特性,使得微信成為一個天然的媒體平臺。“一對多,自廣播”,很多媒體人從微博等其他平臺遷移,在微信上做起了自媒體。
第一波嘗鮮自媒體的群體來自近水樓臺的TMT領域。一時間,從原來央視就職的羅振宇到程苓峰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航,僅是財經媒體圈的賬號已有30多個。他們開設了諸如“羅輯思維”、“云科技”、“移動吐槽”、“科技觀察”、“山寨發布會”之類的賬號。另一類賬號則屬于互聯網產品經理或者創業者。比如“鬼腳七”和“小道消息”。他們善于表達,有自己對行業的獨特見解,有個人的寫作風格,在行業中有一定的號召力,可引發粉絲持續圍觀,是所謂的“魅力人格體“使然。
這期間,程苓峰的“云科技”賬號收到唯品會、搜狐等公司陸續廣告訂單后,大大刺激了同行群體,一時間微信自媒體的商業化似乎近在眼前。出于共同發展壯大等目的,他們還發起了諸多自媒體聯盟,以實現抱團生存。
對自媒體人而言,幾個月的嘗鮮,人們對微信媒體屬性的探索,推廣和種種商業化嘗試似乎讓人們微信自媒體的認識越發清晰。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對照下,已經有所心得的自媒體人在信心和擔心的交織中,正進入一個躁動期。他們正企圖克服種種困難,跳出比較單一的商業模式,尋找更多可能性。
不可錯過的微信公眾平臺
必須說,在一個高速變化的移動互聯網年代,躁動比遲鈍似乎更保險一些。
2012年,微信用戶一年間從1億躍升到3億,人們在微信上駐留時間增多,微信的媒體屬性漸漸顯現。
“不管是用戶基數,還是社交關系鏈,很難有一個新的平臺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幾乎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初創業必須要借助的一個先發平臺。”蘇娟說。她在微信上開設了“她生活”女刊,主打女性的情感營銷。
從去年下半年起,在新出現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平臺運營者可自己排版,可是文字或者圖片,每天向訂戶發送一次"微信",慢慢有了媒體的雛形。
某種程度上說,微信的媒體屬性不是官方賦予的,而是依賴于用戶的自發掘。從性質而言,盡管微博和微信都具有“一對多”的特點,但傳播屬性迥異。
微博是“廣場”,微信是“會所”,有人這樣形容微博和微信的區別。微博通過轉發和評論可做到即時新聞的橫向大范圍傳播。相比之下,微信信息可直接推送到用戶手機,微信比微博精準且到達率高,微信更適合精準內容的點對點傳播,兩者各有千秋。
盡管無法像微博一樣大面積的進行信息擴散,微信自媒體通過運營者的個人魅力依然積累了不少粉絲。
自2013年1月3日開始,文德在“鬼腳七”賬號上推送文章,已經四月有余。截止到目前,“鬼腳七”的微信的訂閱量達到67100多人。這四個月間,微信公眾賬號的訂閱量最初每天為100人次,后來每天增長可達1400人次左右。現在文德不再刻意追求新增訂閱用戶,訂閱數逐漸降低到1000人次以下。但他發現,訂閱用戶的忠誠度越來越高,目前每天收到的回復能在4000-5000個,多的時候能到8000個。
這樣的增長態勢無疑讓自媒體人感到興奮。
在投資人董江勇看來,以往困擾媒體人的一些問題在微信上已經不見了。他說,微信的傳達方式已經降低渠道的門檻,加上既有的內容影響力,以及公眾平臺的優勢,微信內容比以往更容易傳播。
走向小而美?
在自媒體人一窩蜂試水微信自媒體的同時,微信公眾平臺的另一面漸漸顯露。本身的媒體特性使得海量內容推送成為最次的選項。自守其小,堅持小而美成了微信自媒體的新目標。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微博相比,微信更側重社交,媒體屬性比較弱。微博信息屬于廣播式的,用戶只要關注賬號,無需對信息有觸發動作即可收到信息。微信實質上是“點對點”的,用戶可以選擇是否接受信息,在推送信息增多的情況下,用戶的點開率將大大降低。這讓本義上的精準營銷大大打了折扣。
某一個科技類官方賬號的統計是,每天發送微信文章的用戶點開率大都在5-15%之間,如果某天推送了相當重磅的文章,用戶點開率才可達到20%。
“少即是多,不要試圖把大推內容一股腦推送給讀者,把內容做精更重要。”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
對自媒體人自身的考驗時時刻刻存在著,小而美似乎可以幫助運營人員部分克服一些精力不足帶來的困難。
對于兼職做微信自媒體的人而言,在微信上的表達并非自己的主業,只是自己的業余興趣愛好或者表達的欲望使然。事實上,即使是一種業務愛好,如果僅靠單個人的精力,做到持續一貫的撰寫、發布運營十分困難。
在微信公眾賬號開設幾月后,一些有名的賬號開始出現人員松動的跡象。比如,“云科技”變成了程苓峰和他的朋友們。“移動觀察”賬號從一個人變為由兩人維護,因為身體原因、工作原因微信賬號無法持續更新是家常便飯。對于同時在媒體就職又運營自媒體賬號的人而言,自媒體與就職媒體在內容以及立場的分野也成為棘手之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