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時間和情緒,對所有自媒體人來說,這三點都繞不過去,只不過不同人面臨的困難會有些不一樣。 ”文德說。
“自媒體的體量小,在能貢獻內容的專業作者方面,能投入的資源太少。現在的自媒體還在靠明星作者給自己賺名氣的階段。作者能從自媒體上獲得的有限,時間長了,缺少激勵,很難創造出特別有份量的內容。”一位從事新媒體工作的人士表示,“寫專業文章寫的好的作者就那么多,作者如果不圖錢,就圖名。這兩樣都沒有,就不容易持久。”
另一個難題是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和運營。
一個事實是,自媒體人很難有兩全,既可以提供內容,又可以像產品經理那樣進行運營。
在推廣上,用戶獲知某一個賬號主要靠自我發掘以及口碑傳播,讓用戶獲知的渠道也主要靠自媒體人之間的推薦,以及口口相傳。微信上并無官方推薦賬號入口,一個自媒體賬號讓用戶獲悉并關注的周期要比關注微博賬號漫長許多。
朝機構化方向發展,自媒體要有經紀人,抱團發展成立自媒體聯盟成為自媒體人前行的必經之路,但聯盟同樣蘊含著風險。有自媒體人聯盟在成立不到兩個月后,因為內部利益與價值觀問題宣布解散。
如何商業化?
“自媒體必須商業化才能持久,否則如同小孩過家家。”自媒體人潘越飛這樣說Cye.com.cn。
程苓峰的”云科技“在接了唯品會等自媒體廣告大單后,明確了自己的廣告報價——每天發布文章1-2篇,每天1萬元,3萬5天。這樣的廣告報價讓其他微信自媒體從業者熱血沸騰。
“鬼腳七”在蘆山地震發生后,以每天2萬的價格連賣了6天廣告,這似乎也可以看做商業化的嘗試。
但文德對賺錢一事有些顧慮。一來他不想搞得太復雜;二來擔心太商業化會讓文章內容走偏;
三是因為職位本身的敏感,“收錢來做這些事情,總容易讓一些人覺得背后會發生什么。”文德的這些顧慮中的一條或多條都可以推演到其他自媒體人身上,且在具體實踐中應驗。
就微信自媒體整體的商業化而言,傳統媒體的廣告模式可以部分借鑒。比如廣告、線下會議活動這些通過流量和影響力變現的模式都可在微信自媒體上延展。
目前,已有不少微信的公眾賬號在嘗試自媒體內容分發和廣告投放。比如在文章中插入圖片廣告,或者通過加入鏈接引導用戶點擊。WeMedia聯盟推崇的廣告形式有硬廣展現、互動活動等,“以推廣品牌影響力為主,并不做效果廣告。”
也有自媒體人建議按文字收費的方案,比如按篇收費、按千字收費等,但這需要借助微信的支付體系才能實現,目前微信的版本尚未實現支付功能。
蘇娟在醞釀更大膽的商業化嘗試。她希望等這個媒體平臺做大有了用戶粘性后,未來用戶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推薦吃喝玩樂的地方,并用自己的方式做個性表達。還可能會推出一些小的工具和助手。比如天氣預報、女性的私密問題答疑解惑。蘇娟設想這樣的小工具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用戶手中生活服務類的應用,增強用戶黏性的同時又可以進行商業轉化。
未來哪個方向是正確的?微信自媒體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其結果可能還要用幾年時間來印證。
“傳統媒體的盈利,是江河,產業鏈每次流動都有固定的入口和通道。自媒體的盈利,是雪山,你只要跑到山頂上,哪個方向都能滾向盈利。”微信官方并不擔心商業化的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