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所以一反常態地公開力挺安倍的量化寬松政策,實際上在幕后和日本做了一個交易。這個交易就是美國以容忍日元貶值為代價,要求日本主動“選邊”加入美國主導的“TPP”。
■美國認為安倍內閣的“增長戰略”可以為其敲開日本國內農產品、醫療等市場提供有利條件。由此看來,安倍內閣雖煞費苦心,但到頭來,還是美國又做了一筆只賺不虧的買賣。
自去年底上臺以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推行以2%通脹為目標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大舉國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及以放寬政府管制、深化結構改革為中心的增長戰略。安倍將這三部曲稱為日本經濟再生的“三支箭”,媒體則戲稱其為“安倍經濟學”。
“安倍經濟學”可謂小考成績優良,但大考前途未卜。和民主黨執政時期相比,自民黨執政后日元已貶值9%,股市上漲30%,海外熱錢開始涌入,經濟呈現復蘇景象。但是,眼下的安倍內閣只能說是射出了前 “兩支箭”。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日本央行大量印鈔來增購國債或企業債券,向市場不斷注資。此舉有利于銀行擺脫不良貸款,也可幫助企業緩解融資困難。但如有不慎,也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政府大量舉債來大興土木,用公共投資來激活民營經濟、擴大就業。此舉也頗具風險。從日本政府的負債水平來看,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非洲的津巴布韋。日本公共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達230%。如果不顧財政風險大搞擴張性財政政策,那么一旦市場發生國債信用危機,日本政府將不得不依靠央行來印鈔還債。
應該說,在短期內貨幣和財政的“雙箭齊發”猶如一支強心針,確實刺激了日本經濟的復蘇。但是,持續的日元貶值似乎也并沒能增加日本的出口。據本月23日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今年2月日本貿易逆差達7775億日元,已連續8個月出現貿易逆差。如果眼下日本經濟的短期復蘇不能成為可持續增長動力的話,那么在長期中,債務貨幣化和貧富兩極分化等政策的負面效應必將顯現。因此,“安倍經濟學”的關鍵還取決于其“第三支箭”,即所謂的“增長戰略”。
從長期來看,日本經濟要恢復正增長,必須提高國內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以抬高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因此,安倍的“第三支箭”能否射中靶心,是關乎日本經濟生死存亡的關鍵。安倍內閣希望通過“增長戰略”來開放國內農業、醫療等受政府嚴格保護的傳統領域,通過這些部門的市場化來強化市場交易機制,將過剩的貨幣引入實體經濟,以提高這些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使日本重返世界第二強國。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安倍“張弓搭箭”,準備射出“第三支箭”時,美國開始“粉墨登場”。我們看到,在上月莫斯科G20財長會前,美國政府一反常態地公開力挺日本的量化寬松,這實際上是在幕后和日本做了交易。這個交易就是美國以容忍日元貶值為代價,要求日本主動“選邊”加入美國主導的 “TPP”(《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合作伙伴協定》)。簡言之,美國認為安倍內閣的“增長戰略”可以為其敲開日本國內農產品、醫療等市場提供有利條件。由此看來,安倍內閣雖煞費苦心,但到頭來,還是美國又做了一筆只賺不虧的買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