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A股IPO急凍、中概股在美國受挫的現實下,類似蝦米音樂、高德地圖這種短期無法上市,或是市值遭到低估的創業公司,創新能力無法從股市上得到相應報償。蝦米音樂創始人王小瑋、高德創始人成從武告訴《創業家》,現在正是必須做出抉擇,良禽擇木而棲的時機。
在并購方面,BAT各顯神通、巧取豪奪。騰訊由前谷歌中國投資并購總監彭志堅領軍,在2011年成立產業共贏基金后,對創業公司展開轟炸式投資,創投圈聞之色變,已公開披露的并購投資項目超過41件。百度戰略投資部負責人湯和松系出微軟大中華區戰略投資部門,以“概念型并購”與量化投資法聞名業界,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現在更親上火線考察項目。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日前在瑞信證券投資論壇上公開發言,支持以并購手段發展阿里的移動互聯網事業布局,其后阿里接連宣布入股高德地圖、新浪微博。正當以BAT為首的美股公司在戰略布局上攻城略地之際,以藍色光標為典型的A股公司也對準財報盈余,不斷在市場上“買利潤”。藍色光標在不到四年時間內擴張五倍盈余、六倍營收,成為亞洲最大的公關廣告集團,并走向全球化布局。就連國企出身的浙江報業傳媒集團,也警覺于老傳媒必須向新時代轉身,縱身一躍投入并購戰場。
而更有實力的大買家正引而待發。華興資本首席執行官包凡預計,一旦阿里巴巴、京東商城上市,實力足以將市面上的電子商務公司清掃一空,對行業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并購市場波濤洶涌,卷起了諸多懸念。第一,BAT三大巨頭爭鋒,究竟誰買得最好?在競爭壓力下的大舉收購,是否還能維持理智,或是淪為“為收購而收購”?BAT所收購的這些公司Cye,最后能助推BAT起飛,還是會成為負累?后效值得觀察。第二,以兇猛并購擴張版圖的藍色光標,是否能夠維持并購帝國版圖不衰?在經理人留任條款到期后,被并購公司高管或許離任跳槽,甚至開設新公司與老東家打對臺,藍標歷史上不乏前例。而在分眾傳媒成也并購、敗也并購的前車之鑒下,同樣以并購崛起的藍標,能否打破分眾魔咒?
無論如何,現在是大買家最好的并購“青春期”。經緯創投創始合伙人徐傳陞已在創投圈扎根十多年。他感慨,“最近一年,市場就會看到十億美金以上的并購,不要說兩年前,就是一年前都不敢想象。”
但這樣美好的“青春期”恐怕不會太久。包凡告訴《創業家》,并購的黃金期還有兩到三年。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資本市場有其周期性,IPO收窄的階段終將過去,很多公司將更愿意獨立上市,不愿再“嫁做人婦”。屆時,對優秀公司的競購將趨于激烈,從而在單個項目上形成“賣方市場”。項目待價而沽,作價自然水漲船高。
可以預見,幾年之內,在互聯網等高度市場化的行業,并購將從“大買小”,升級為“大買大”、“大并大”,諸如優酷與土豆、分眾與聚眾、亞信與聯創等行業前三甲之間的合并將此起彼伏,這既是應對競爭的需要,也是經濟規律的驅使。那個時候,大買家的并購將比現在更精彩,大戲現在才剛剛啟幕。
大買家出手的三個動機
口述/漢能投資董事長 陳宏
整理/本刊記者 盧旭成
近期并購頻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大買家的市值都已很高,有錢來做并購。其次,大買家之間的競爭領域交叉了,業務要么做強做大,要么就砍掉,不能做得不三不四。市場第一怎么達到?一方面靠自然增長,一方面靠收購外圍的公司。如果一個中小企業的業務,剛好跟大買家有互補,大買家就可能考慮收購。一般來講,大買家買公司有以下三個考慮因素。
第一,戰略性布局。大買家選定一個很重要的大方向后,需要通過買公司增加實力,買A公司不行就找B公司,實在不行自己弄。戰略并購中有一種技巧,就是先投錢占20%左右的小股,等賣家達到既定目標,再以更高的價錢把剩下的股權買下來,沒達到,就不買了,到此為止。
第二,防御對手進攻。大買家很容易把小公司殺死,殺不死才買。比如騰訊想做的事,百度會不會也想做?百度買某個小公司,不是因為小公司做得多好,而是因為它要對付騰訊,防御就發生了。所以,很多并購是大買家為了防止競爭對手削弱自己的實力而發生的。我未必能消滅對手,但我能找一個人來拖住它,商戰跟軍事是相通的。
第三,增厚業績。國內A股、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主業利潤往往不足以支撐高企的市盈率,所以現在很多游戲公司賣給這些上市公司。游戲公司市盈率很低,但盈利極好,五倍、十倍買來就變成二十倍。
技術性行業很難通過并購快速做大,李彥宏再買一家搜索公司,只能增加一些特別的客戶關系(團隊肯定要整合)。優酷跟土豆的合并要整合,很多人要離開。但像廣告業、酒店業(如藍色光標、如家),它們1加1永遠等于或大于2,一個酒店集團里邊可以有二十個品牌。
百度控股去哪兒的模式給業界樹立了榜樣。現在很多人都說,咱們就用去哪兒的模式。這個模式的好處是什么?百度只把投資人的股份買去了,但沒讓團隊退出。百度提供各種資源,讓CEO上市夢想照樣實現,團隊也有動力繼續奮斗。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