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中國激光業將超過日本
去年,武漢激光產業可謂利好不斷,武漢東湖高新區擬設10億元激光產業基金,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籌建正式拉開序幕,作為國家激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員、國內激光龍頭企業華工激光卻缺席了。
日前,華工科技常務副總裁閔大勇坦陳當時缺席的情由,華工激光已經過了花錢買地蓋房子的階段(當然也不可看輕其他公司有這種需求),更希望投錢從技術層面抱團并購。3年內必將并購海外公司,全面進軍國際市場。
激光產業應百花齊放
6年前,武漢最大的三家激光企業——華工科技、楚天激光、團結激光欲“合三為一”,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激光企業航母。盛況卻陡然生變,楚天激光于當年底打了退堂鼓,華工科技與團結激光也于2011年“分手”。華工激光已無意并購重組,而是苦練內功,埋頭加速技術融合與內部調整。高端人才閆大鵬,紫外激光器專家徐進林先后加盟,終結了中國在高端紫外激光器領域研究了近三十年、無法產業化的問題。
如今回望那次并購,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技術融合不夠,企業整合未達到預期。我更傾向于激光業百花齊放,不要為了擴大規模或占有市場而并購重組,否則事與愿違。
以鋼鐵業為例,鋼鐵規模大,但存在同質化、產能過剩、競爭無序三種情況,導致國家競爭層面的損失很大。今年1月,工信部就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發布指導意見,提出鋼鐵行業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將達到60%左右。毫無疑問,鋼鐵產業的整合重組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激光產品并不是固化的,激光產業雖有同質化因素,但不能籠統地說整合,更不要硬性地兼并重組。如果硬性地將同質化的東西整合到一塊,不利于新技術發展。而且,激光業不存在過剩問題,目前還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因此,有實力的企業從戰略布局、完善產業鏈、打造核心競爭力(技術融合)角度并購重組,倒是不錯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有了技術做支撐,所有新的市場開拓都是基于不斷發現新的應用領域,激光產業也不例外。一個七八人的激光公司,可以專注一個新領域,規模即便做不大,也可以做專做強。就我所知的歐美一些頂尖激光公司就是這樣的。
目前,華工激光從上游激光器到下游激光先進精密微細加工裝備、大功率數控激光加工系統、激光再制造系統,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后將重點發展到快速提高以應用為基礎的集成能力,在汽車、高端裝備等應用領域打造核心競爭力,并延伸產業鏈。
那么,激光產業還有哪些新的應用領域與增長潛力呢?國航空、海洋裝備等都有激光技術的高端應用,特別是飛機制造的零部件,大約有70%應用了激光技術,但是在飛機制造結構件激光快速成形技術尚處于研究階段,還未找到成熟穩定的應用方向,更未大規模大批量生產。
從國防防御的角度來說,激光武器的研究與應用也亟待加強。過去,巡洋艦、航母等通過反導系統攔截來襲導彈,如果存量武器用完了怎么辦呢?激光武器以光速精準盯住來襲目標,目標是跑不掉的,只要激光燃料充分,不用擔心“火藥”不夠。
得益于過去幾年的技術融合與應用開發,華工激光在船舶激光切割焊接技術試驗,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將來或可研制激光鉆井代替傳統鉆井,服務于石油鉆井平臺的應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