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業戰略支點意義更大
就全國的激光產業來說,除了深圳大族激光與華工激光可匹敵外,其他激光企業完全都不是一個層級。就光谷的激光產業來說,盡管擁有大小激光企業50余家,激光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一半以上,居全國第一,但是群雄混戰的無序競爭局面仍存,同質化東西仍太多。我并不太滿意這種發展現狀。最近10年,借助區位優勢,華南等國內發達地區在激光應用市場的競爭力遠遠領先于武漢。
拓展激光應用市場顯得尤為重要。借助于光谷的品牌效應,光谷的一些激光公司也試圖加快激光應用方面的發展。楚天激光轉向激光醫療、激光文化領域,打造娛樂表演的激光主題公園,很有眼光。團結激光尋找加工服務的細分市場模式。他們都開始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做自己的細分市場。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未來激光產業的競爭還是核心技術的競爭。激光產業要立足于占領技術制高點,加強在光學、電子、機械等領域的應用水平,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放大規模效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千億產業。任何一個產業,Cye.com.cn如果盲目追求產能,終究會付出代價。激光產業代表了我國先進科技水平,其戰略支點意義非常大。華工激光先做好激光器,在核心技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發展后勁更足。
此外,顯示、芯片產業對激光產業有帶動作用,但我國一直受制于人。我想,在制定光谷的激光產業規劃并扶持方面,政府是否可以設計做激光器芯片呢?哪怕是前期不賺錢,政府也應加大投入,牽引兩個產業發展。
中、美、德將三強鼎立
縱觀全球,激光產業已經形成美國、德國、日本三強鼎立的局面。實際上,日本在激光精密加工系統領域的領先,得益于其數控機床技術較好嫁接到激光產業。
不過,直覺告訴我,大概5年左右時間,中國將取代日本,在激光產業與美國、德國形成新的三強鼎立的格局。因為中國的激光市場最大,發展速度快,機床等相關技術也快速提高,對激光產業的牽引力比較大。
遠征國際化,應是當前中國激光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早在2000年之初,華工激光就制定國際化戰略,并成功并購澳大利亞的法利萊公司,初次試水國際化。用歐美品牌,較好打開國際市場局面,并彌補公司的技術短板,現在發展很好。
13年來,國內激光產業涉足國際并購的大手筆唯此一例。當然,放到整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公司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并不小。我感覺,走在前列的要數華為與聯想。為什么呢?這與行業特征密不可分。因為聯想的電子產品大多是標準化的,走出去的成本相對低些。而中國通信市場發展最快,華為作為技術領先者,產業規模非常大,所以能投錢“砸”市場,華為國際化戰略首先是占領歐美市場制高點。加之,通信市場具有相對固定的解決方案,服務成本相對低些。
但是,激光產業以產品為載體提供增值的科技服務,又很難通過國外代理商來實現。加之產業規模小,走出去的成本太高。所以,我個人不建議激光公司盲目地走出去。以華工激光為例,過去3年,我們奉行穩扎穩打的國際化戰略,先后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設立七八個辦事處,做好本地化。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地方呢?因為東南亞地區離國內市場近,我們的產品有價格優勢,而且更易得到文化認同。
當然,下一個3年,我們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激光產業第一方陣而努力,在國際化征途中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我們在做好本地化基礎上,必將并購海外公司,全面進入國際市場,真正變成一個綜合實力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激光公司。需要提醒的是,我們的并購,不是著眼于規模,而是著眼于技術層面。歐美一些小公司如果擁有先進激光技術,并購的代價也不大,更有利于本地化。考慮長遠、堅持、專注、做出特色,才是我們的宗旨。
閔大勇(華工科技常務副總裁、華工激光董事長、總經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