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在其官方網站上對中國政府的調查做出回應后,有關這家跨國藥企行賄案的風波似乎告一段落。但就在這份有些了斷意味的官方回應中,這家跨國藥企卻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懸念。
“我們計劃通過調整運營模式,降低藥品價格中的運營成本,從而讓更多中國患者獲得高質量的葛蘭素史克公司的藥品!边@段官方回應的最后一句話,被輿論普遍解讀為釋放了降價的信號,甚至有可能帶動整個外資藥企的降價。
但疑問是如何實現。
國家啟動新醫改以來,一面是久醫難愈的藥價虛高和看病貴,而另一面則是被國內國外共同看好的醫藥市場廣闊前景。這兩者或許可以健康的存在,但葛蘭素史克行賄案卻清楚的表明,至少在過去,兩者間存在著病態的聯系。
葛蘭素史克中國區運營總經理梁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清楚的表示藥品注冊、價格、醫保、招標等等多個政策關節需要打通。
這表明在跨國藥企行賄案的背后,存在著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政策鏈條。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系列政策之后所形成的高價藥,竟然能夠連續多年受到醫院的選擇并銷售給患者。這其中究竟存在著一種怎樣的激勵機制。
新醫改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已三年有余,業內人士分析,在取消藥品加成之后,未來的改革將很有可能指向藥品的采購機制,以解決高藥價給醫院帶來的巨大成本。而當藥企一方表示將降低運營成本的時候,對醫改而言會不會也是一個機會窗口?
揭開醫藥市場背面
近年,我國的醫藥市場迅速崛起。
根據社科院2012年發布的藥品市場報告,2005-2010年,藥品市場的復合增長率超過20%。2013年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而到2019年將突破2萬億元。而另據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的預測,中國在2015年就有可能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在中國醫藥市場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外資藥企的確表現搶眼。
來自海關信息網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1年,進口藥品金額平均每年增長34%,高于國內醫藥行業增長率約10個百分點,并呈現出加速趨勢。比如,2011年度藥品進口金額較2010年度增長43%。
藥品進口金額的不斷增加,使得我國藥品貿易的逆差不斷擴大。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藥學年鑒的數據顯示,我國藥品貿易自1999年起從順差轉變為逆差,且逆差額逐年擴大,2010年達27.54億美元。
與此同時,外資藥企正在越來越多地扎根中國本土。來自擁有三十多家跨國藥企成員的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以下稱“RDPAC”)的數據顯示,目前其成員已在中國設立了49家工廠,30個研發中心
在這樣的整體趨勢下,外資藥企方面也在不斷調高對中國醫藥市場的預期。此前,德國拜耳公司就曾表示,無論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如何變化,堅持實行到2015年之前使該公司在中國的營業額翻倍的目標。
不能否認,外資藥企在華醫藥市場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較強的研發能力和較高的藥品質量,但葛蘭素史克行賄案的爆發卻也暴露出這種增長背后的一面。這一面既包括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自身的問題,更值得反思的則是其所牽涉到的我國現行醫藥政策問題。
梁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道,“注冊方面要和藥監總局打交道,藥價上要和國家發改委打交道,進醫保要和勞社部打交道,進醫院要和各地招標辦以及醫院的院長、藥劑科主任打交道。”而每一個需要打交道的部門,都反映出了醫藥政策上的環節。
“如果談事件背后的政策問題,我認為,應該把葛蘭素史克行賄的對象區分來看!敝袣W國際工商學院醫療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說,“向官員的賄賂,是反映了招標、定價機制方面的問題;而給醫生的回扣,更多的還是‘以藥養醫’問題沒有解決的結果!
爭議原研藥單獨定價
在外資藥企良好的漲勢中,原研藥單獨定價由于存在“超國民待遇”的嫌疑而首當其沖,遭到眾多質疑。
我國的藥品市場主要有兩種定價形式,政府定價和市場定價。
市場定價由于靠市場調節所形成,一般問題不大;而政府定價方面,目前主要的形式是價格部門發布最高限價的方式,但在這個定價體系內,外資藥企所生產的原研藥卻享受不同的定價政策。
原研藥是指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的藥,也可以稱之為原創性新藥。這是我國醫藥市場所特有的一個概念。
關于“原研藥”概念的出現,醫藥行業內一個通行的說法是,1993年我國開始實施藥品的專利保護政策,而在此之前進入中國市場的專利藥是缺乏法律保護的,因此出臺了這樣一個追溯性的行政保護制度,使外資藥企獲得經濟補償,也鼓勵他們把創新藥帶到中國。
隨后,國家計委在2000年的藥品政府定價辦法中,對原研藥的定價幅度給予進一步明確的規定:已過發明國專利保護期的原研制藥品比GMP企業生產的仿制藥品,針劑差價率不超過35%,其它劑型差價率不超過30%。
但隨著時間的推研,原研藥與仿制藥的價差早已突破了這一比例。以同樣劑量的阿司匹林為例,德國拜耳公司生產的產品定價18.8元,國產的產品定價僅為1.5元。而這只是眾多原研藥與仿制藥價差對比中的一例。
而且,在國家發改委近三十次的藥品降價調整中,幾乎很少將原研藥納入范圍。僅在2010年末,做出過降低頭孢曲松等部分藥品最高零售價格的舉措。
這一系列帶有傾向性的政策,使原研藥所受到的單獨定價政策備受質疑!爸袊谌胧赖臅r候曾明確向世界做出承諾,對各國在華的經濟貿易行為實行國民待遇。但在醫藥市場中,卻一直對原研藥實行超國民待遇!敝袊t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指出。
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朱幼棣也在他的著作《大國醫改》提到,專利具有時效性和地域性,而這項特殊保護原研藥的做法打破了《專利法》作為國內法的國際慣例,破壞了作為“專利三性”之一的地域性概念。
對這項備受質疑的保護性政策,國家發改委曾試圖做出過政策調整,2010年曾制定《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試圖取消原研藥的價格特權。但該管理辦法至今仍沒有正式出臺。
而對這項政策的取消也并不是沒有疑慮。
成員基本由跨國藥企組成的協會RDPAC就認為,我國國內仿制藥價格為國際總體價格水平的22%~30%,若以此為標準調整原研藥的價格,將不利于保持良好的行業質量體系。
“實際上,確實出現過外資藥因為無法適應中國醫藥市場的競爭而退出的情況!币晃会t藥政策研究人士對此也有一些擔憂,如果一下子把價格降下來引起外資藥的退出,也有可能會影響國內患者的用藥問題。
而于明德則認為,藥品質量的好壞可以在市場競爭中體現,原研藥質量好、口碑好可以定高價,但這不能通過價格部門不同的定價政策來體現。“質量好反映在價格上應該是多大的差距,這是價格部門沒法確定的!庇诿鞯抡f。
區分質量層次的招標
不過,僅靠單獨定價政策就可以多年維持高藥價是很難解釋得通的,更何況藥價高的問題也并不僅僅存在于外資藥企身上。
在我國醫藥市場當中,醫院內藥品銷售占到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超過70%。而這部分藥品并不能直接進入醫院銷售,必須經過藥品的集中招標采購。而在藥品招標采購當中一個較為通行的做法是,區分藥品質量層次進行分組評審。
在2001年出臺的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規范(試行)當中就提出,將通用名相同的投標品種按專利保護期內的專利藥品和優質優價中成藥、GMP認證藥品和非GMP認證藥品分類。不過,原衛生部在2010年對這一規范修訂時,去掉了分類評審的規定。
但在新醫改中開始逐步推行基本藥物招標中,區分質量層次的招標在多數省份的方案中均有所體現。正像RDPAC所堅持的立場,原研藥的存在并不僅僅是在價格方面的政策,而且也體現著藥品質量方面的差別。實踐中,原研藥質量確實被認定很高。
例如在青海省今年7月份剛剛公布的新版基藥招標采購方案中,就明確將藥品質量層次劃分為三類:第一層次包括專利藥、原研藥、國家一類新藥;第二層次包括單獨定價藥品、優質優價中成藥等;第三為普通GMP層次。每一質量層次單獨設定競價分組。
區分質量層次的招標,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從政策出發點上是為了鼓勵企業提高藥品質量、保證患者用藥安全。但結果卻往往與初衷并不一致。
“在政府主導的藥品集中采購過程中,區分不同的質量層次,其結果是外資企業只與同類企業競爭,而不同數量眾多的本土企業競爭!北贝筢t藥縱橫合伙人王宏志指出,“這樣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增加了外資企業中標的機會,同時又因為降低了企業間的競爭強度,中標價格得以維持高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