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企業大小的界限在發生變化。騰訊和中國電信誰大?過去肯定首先想到中國電信,騰訊的員工不足中國電信的三十分之一,但是騰訊的市值是中國電信的將近十倍。如今中國電信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中國聯通,不是中國移動,而是騰訊。在新經濟格局之下,創新型企業可以一夜之間迅速崛起,而過去大家頂禮膜拜的巨型企業或百年老店也可能一夜坍塌。僅僅設立550多天和擁有13名員工的Instagram就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超過擁有100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的9.6億美元市值;深圳光啟研究院5位創始人平均年齡30歲,3年的時間就申請了全球2500多項專利;而130年歷史的百年老店柯達去年申請破產保護,日本的索尼、夏普、松下等在一夜之間走向落寞,日本這幾家巨型家電企業去年虧損額都在50億美元以上,被稱之為“日本沉淪”現象。日本作為一個精細化制造大國,管理水平先進,但卻忽視了新經濟時代對創意設計、用戶便利性的新需求,缺乏對創新方向、創新戰略的把握與調整。我們觀察企業,已經不能只看這家企業的總資產有多大,歷史有多悠久,占地有多少,是否有先進的設備,重資產有多重,更要看創新的獨特性、領先性、應用性與可持續性。
第五,網絡經濟在顛覆傳統商業模式,新商業模式在改變傳統經營路徑與盈利方法。中國互聯網的增速全球最快,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達到1.32萬億元,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6.3%,同比增長64.7%,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長僅為14.3%。新一代互聯網產業來勢更為迅猛,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結合,正悄然顛覆著傳統的組織體系和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的變更又改變了企業傳統的經營路徑與盈利方法。商業模式創新的本質就是盈利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決定著企業的生死成敗。當我們難以描述一家企業的創新特點時,往往可歸入到 “新商業模式”范疇,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
第六,以美國為代表的創新模式在轉型,中國的創新前沿也在追趕全球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潮頭。創新無處不在,創新不問出處。創新體現在社會經濟、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來自MIT的創新實驗室和跨學科交叉領域,如CYE電子墻、移動照明、功能玩具、第六感界面、數字話劇、納米傳感器、無線電力傳輸、智能手表等創新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美國的風投行業也在轉型,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開始在更大范圍和自由度內籌集資金,創業企業的發起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項目,向全球的投資者募集資金,Kickstarter上活躍的投資人來自世界170多個國家。
綜合來看,美國的創新優勢將繼續在相當長時間領先中國,因為美國的創新優勢是多層次的,機制的優勢、文化的優勢、制度的優勢、人才的優勢,全球70多個國家包括中國的人才都在源源不斷流向美國。但中國在迅速追趕,原創性的高端核心技術開始涌現,炒菜機器人、3D裸眼、基因技術都已經在生活當中得到運用,在5年內,中國亦有潛力成為世界最大的3D打印市場。有些企業,如深圳華大基因,也已在歐洲設立研究中心,雇用外國科學家為中國企業進行研究工作。中國和美國將是未來全球創新的主戰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