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推進的資源稅改革阻力較大,而地方出臺的土政策還需要看央企臉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藍皮書》課題組1月6日表示,西氣東輸、西電東輸、西煤東送等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猶如抽水機,將西部優勢資源形成的稅收源源不斷地抽走,造成東西部地區差距進一步拉大。
全國經濟速度降低,一度對西北能源需求減少,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全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西北地區傳統重化工業增速明顯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藍皮書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決定,涉及區域和民族政策較少,目前一個方向是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劃,而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可能繼續拉大地區差距。”
資源是西部的主要財富。西北地區以資源類產業和重化工業為主,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采掘業,以及化工、冶金、電力、食品、機械工業等。西北占全國原油生產量的31.2%、天然氣的58.6%、發電量的10.5%、棉花的53.9%。
藍皮書稱,1999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央企與地方政府合作掀起的重化工業浪潮,給西北地區帶來快速發展。但我國稅收制度沒有堅持稅收和稅源一致性原則,現行的稅制要求企業在注冊地交稅,而不是按照稅源地交稅,這導致西部地區的稅源所形成的稅收,被北京等總部基地所征收。
藍皮書舉例說,中石油在慶陽市開采石油,80%的利潤都被央企拿走了,國家分配不到20%,留給地方的大約只有2%。
藍皮書說,為了改善分配關系,地方政府一是向企業直接征收更多的稅和費,二是要求央企將資源就地轉化延長產業鏈。但央企往往把賣資源作為首選,深加工項目建設緩慢。
藍皮書同時介紹,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首次制定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等五大機制,為解決資源型城市的民生、環境等歷史遺留問題,促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最近,陜西在與中石油的資源開采補償費談判中取勝,給改善央地關系帶來契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