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差距
《中國經營報》:2013年中美合拍片亂象嚴重,一些合拍片盡管在商業上獲得了一定的收益,但觀眾并不買賬,也讓廣電總局對此頗為重視,提出了新規定,要求合拍片中方出資不得少于1/3等規則。合拍片“降溫”,大盛國際為何會選擇做中美合拍片,是因為能享受“雙國民待遇”,拍攝、票房分賬都有優勢嗎?
安曉芬:與其他合拍片不同的是,我們和美方合作的《飛虎月亮花》講述的是中國女護士二戰時期跟飛虎隊一起并肩作戰的故事,是個中國電影,由中方發起,聘請美國團隊做監制、導演及演員。而《鋼鐵俠》是純粹的美國電影,來到中國我們在中間加了點“料”。《飛虎月亮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發生在中國云南。前年小說的主人公離世了,這個版權及投資都是中國的,不能算是合拍片,是好萊塢電影人為中國電影打工的電影,向全球發行,是大盛國際試水中國電影國際化的嘗試。
《中國經營報》:好萊塢電影有個成熟的架構即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崇拜,它用這種方式迅速實現了美國電影產業及文化的國際化輸出。如果用好萊塢的視角拍中國文化的英雄,有“東施效顰”之嫌,試水電影國際化,用什么與國際溝通?
安曉芬:我不認為“個人英雄主義”是好萊塢或美國的價值觀,這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只是中國在特定的意識形態要求下不認同,這是我們的問題。中國觀眾之所以能夠接受好萊塢電影,是因為它的審美、價值取向是我們能夠接受的。中國很多影片在國際上獲獎,反映的是人性丑陋的東西,獲獎的原因也是因為這些丑陋的東西是人類共通的,西方可以接受。西方也有很多電影表達人性的丑陋,但并沒有以商業片的形式進入中國。
《中國經營報》:試水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將會給大盛國際及中國電影產業帶來哪些經驗?
安曉芬:現在很多領域都在談國際化,對電影產業而言,我不認為請美國團隊執導就是國際化,或者做合拍片就是國際化了。真正的國際化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這一點好萊塢團隊早就做到了。一部電影中外景可能取自新西蘭,演員來自于全球不同國家……它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將全球最優秀的人才資源匯集到一起,這是真正的國際化,而我們離這一步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們與好萊塢團隊的合作已經吸引了美國資本的興趣,大盛國際要做的就是把品質做好,在全球各地發行。
老板秘籍
好電影,回報沒有天花板
投資電影是文化產業,這一屬性決定了投資回報沒有“天花板”。成本1000萬元的電影很可能賣到3個億,并且它的長尾效應會持續很久,這也是它有魅力吸引投資者的原因——電影是精神產品,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精神追求與愉悅,不過時,能不斷地創造附加值。
我始終相信“內容為王”
現在出來一個片子觀眾就罵,我一點都不怪觀眾罵,因為我們確實沒有給他們好東西,這讓我們更清醒地看到了不足,從而著手打造好的中國電影。
做任何產品都要跟上年輕人的行為模式
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90后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他們的喜好幾乎都是跟手機、網絡相關,做任何的產品都要跟著他們的行為模式改變,提供能夠服務于他們的產品。
電影業真正的國際化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好萊塢團隊早就做到了。一部電影中外景可能取自新西蘭,演員來自于全球。它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將全球最優秀的人才資源匯集到一起。目前我們與好萊塢團隊的合作已經吸引了美國資本的興趣,大盛國際要做的就是把品質做好,在全球各地發行。
“大小結合”是商業保障
小成本電影曾經帶來了高票房,但移動互聯時代觀眾越來越傾向于在手機或PAD上看電影,尤其是小成本的電影。小成本制作未必意味著高票房,也不代表中國的未來。
《失戀33天》900萬制作成本,3周票房3.3億元;《泰囧》3000萬元成本,累計票房超過12.4億元;《致青春》6000萬成本,7.1億元票房……2013年大盛國際傳媒制作的兩部《小時代》成本僅5000萬元,贏得了8億元票房。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了100億元后,很多小成本電影就一次次地“逆襲”大制作影片。不少投資者看好了電影帶來的高投資回報率,紛紛將目光投向這里,于是小成本電影日趨紅火。
大盛國際和安曉芬得益過小成本電影,2014年卻要搞大制作。她說:“代表一個國家電影產業發展水平的,一定是大制作的影片,這標志著其電影體系是否達到了工業產業化的程度。好萊塢的影片都是運用最先進的特效、攝影、燈光、美術、音樂,保證制作完成,同時實現了人才與資源的國際化。”
在安曉芬看來,小成本電影之所以能夠取得不錯的票房收益,得益于題材選擇的巧妙。她分析認為,《泰囧》成功的必然在于它是一部合格的商業片,而偶然因素在于之前的一些電影題材比較壓抑,在賀歲檔伊始,需要一部情感釋放的片子,此片恰恰符合了人們的需求,于是“票房爆了”。而2014年的《爸爸去哪兒》既是2013年同題材熱門電視選秀欄目,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親情的渴望。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父親都承擔著養家的重任,很少花時間陪孩子,這部電影讓很多父親感到對孩子內心的愧疚,變成了熱門社會話題,同時在春節期間又需要一部合家歡式的電影,所以帶來了票房的成功。“但是這些社會題材的小成本電影并非電影的未來。”安曉芬說。
因此2014年大盛國際更傾向于做大制作電影,展現大盛國際及中國電影的實力。剛剛開機的3D魔幻片《鐘馗伏魔》投資加宣發成本共計2億元。安曉芬告訴記者:“以今天的市場收回成本非常輕松,要看賺多少。”
安曉芬認為,該片大投資帶來的回報理由在于,鐘逵打造的是一部“超能英雄片”,這是好萊塢最為成熟的題材之一。“如果我們跟好萊塢一樣做成現代科幻片,觀眾會覺得很山寨,怎么拍也拍不過好萊塢。但是超能英雄片是一種成熟的商業片結構,用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則不受束縛,向觀眾表達英雄情結,我相信觀眾會接受并喜愛。”
事實上,從小成本電影回歸大制作影片,也是市場的需求體現。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后,這些以題材見長的小成本電影,不少觀眾更愿意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觀看,而選擇去影院看電影,更愿意欣賞一場運用最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制作出來的大片,享受影院的最佳觀影效果。當影片制作方都在推小成本的話題型電影,終會讓觀眾“倒了胃口”,也很難再有像《小時代》《致青春》這樣的高票房收益。
不少投資者把電影的票房收入看作是評價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標準,但安曉芬并不認同。她認為票房好只能說明市場及觀眾有這方面的需求。“觀眾觀影有精神層面和娛樂層面的需求,他們往往是抱著兩種需求去看,當滿足了他們一方面的需求,觀眾就會高興。并不是每次兩個層面的追求全能達到。但不能說沒有達到觀眾兩個層面的需求就不是好電影。好電影的評價標準包括結構、技術水準、演員表演、劇本完整性等,那是專業的評價標準,票房好只能說明觀眾有需求。”
因此在大盛國際內部,是否拍一部電影,安曉芬常常用市場需求和電影評價標準來衡量,2014年大盛國際投資的幾部大制作影片,幾乎全部動用了國際化的專業團隊參與制作與發行,安曉芬稱這是她對中國電影的“圖謀”,讓中國投資拍攝的影片能夠到全球發行。
(安曉芬,大盛國際傳媒集團總裁。先后參與制作、發行了《葉問》《錦衣衛》《葉問2》《小時代》《小時代2》等多部影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