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強第一次"下海"是1980年,那年他才18歲,不過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下海"經歷--他在真的"海"里游了整整11個小時,跌跌撞撞從廣東小欖游到了澳門。
那年梁伯強做了偷渡客。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是年少氣盛,不懂事,工作不順心,就忽然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24年之后再回頭看,那次"下海"是梁伯強一生中最明智的舉動之一。幾乎從沒出過小欖的他從產生想法到跳入大海,只用了兩天時間。
憑著自己學過國畫,跟大部分偷渡客一樣在服裝廠里當廉價勞動力的梁伯強很快找到了新工作:給仿古家具畫畫。他真的發了財。短短一年時間,梁伯強攢了3萬葡幣,這在當時對于他來說絕對是個天文數字。老板讓他在外面又開了個小作坊,19歲的少年開始了"包工頭"生涯。
可是他好像注定不能走一條順暢的打工仔衣錦還鄉之路,不久之后在一次警察夜查中,梁伯強怕被抓起來坐牢,丟下全部身家,跌跌撞撞逃回了小欖,他的第一次創業之夢就這么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毫無預兆地嘎然而止。
回到小欖后,他陷入了沒有工作的更深的困境。然而這一年多的風云突變,讓一個少年看到了真正的世界。
1984年,政策開始變化,梁伯強又回到澳門,這次他領到了正式身份證,堂堂正正開始在澳門做生意了:這回他憑著小時候拆母親的銅臉盆打耳環的手藝,居然當上了一家首飾加工廠的"廠長",老板讓他回小欖開加工廠,月薪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5000元。梁伯強一下子搖身一變,成了第一代"金領",風風光光的職業經理人。
可是很快他又倒霉了。
老板涉嫌走私被捉,梁伯強也被關了幾天,后來放是放了,可是他又啥都沒有了。
不過,這次的經歷,讓梁伯強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行當。他跟一個老哥們兒靠著兩臺手動沖壓機床,開起了首飾廠 --后來年產值幾千萬的"聚龍",就這么灰頭土臉地誕生了。
十來年下來,"農村土小伙"梁伯強成了千萬富翁,但他還是一個"農村土小伙",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品牌,梁伯強還是一竅不通。他糊里糊涂成了大富翁,但其實還是一個頂著"港商"頭銜的"農民企業主"。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人造首飾和旅游紀念品處在賣方市場,機遇讓梁伯強發了財,努力讓他甚至成了全國第一位的首飾加工大廠,但"聚龍",一直只是一個工廠,他的產品沒有品牌。
"聚龍那時候做的其實主要是作為旅游紀念品的人造首飾,這種東西進入的門檻太低,每天跟一堆家庭作坊一起打打殺殺,客戶是誰便宜就買誰的,完全沒有品牌認同,而且消費群體比較窄,都集中在旅游區域。企業里面跑掉的人也越來越多,公司很多人學了一點技術,拉了幾個客人就自己跑了。"
沒有品牌,繼續發展很難。于是在看似一帆風順中,梁伯強第一次主動掉頭,"這么做下去太累了",這是他當時最簡單的想法。就是這么一掉,一個指甲刀王國誕生了。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4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