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懷舊風潮
我在那個餐館只干了5個月就又失業了,餐館的上級主管把它轉賣給了別人,那是92年的春天。我和餐館里出來的七、八個人閑著沒事干,打了十幾天的牌,我想這樣下去不行,就偷偷去找門臉。最后,在民族飯店斜對面,找到一個因賠錢換了四個老板都沒開成的小飯館,我包了下來。我們揀來一些沙子、水泥和磚頭,收拾了一通就開業了,叫民豐餃子館。開張第一天只來了一個人,買了半斤餃子,4塊錢。6個服務員全出來伺候這一個客人。吃完餃子那人抹抹嘴說:“雖說咱沒去過五星級飯店,但五星級的服務也不會比你們好到哪兒去!”
我注意到,來這兒吃飯的人桌上都放著大哥大,大哥大那會兒還是有錢人的象征,這些人平常都是吃海鮮的主兒。一個客人對我說:“哥們兒,不瞞您說,好長時間沒吃這么一頓飽飯了!”當時我就琢磨,為什么吃海鮮的人寧愿去吃一頓家家都能做、打小兒就吃的餃子呢?川式的,粵式的,淮揚的,東北的,中國的,外國的,各種風味的菜都風光過一時,可最后常聽人說的卻是:真想吃我媽做的什么粥,烙的什么餅!人在小時候的經歷會給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吃也不例外。
這時,我知道自己要開什么樣的飯館了,我要把餃子、炸醬面、烙餅 ,這些好吃的東西都擱在一家大的飯莊里。就這樣,我又回到小時候待過的幼兒園,院里那棵大樹和轉椅還在,這里有我要找的感覺。我在院里拴了一只鵝,從農村搜羅來了井繩、轆轤、風箱之類的東西,還砌了口灶。備了擦皮鞋的,胡同口有免費的三輪車候著,我給這個飯莊起了個名字叫“憶苦思甜大雜院”。沒想到很快就火了。
一股懷舊風開始彌散京城,北京街頭陸陸續續出現了“老三屆”、“黑土地”等飯館。 我又開了“大年三十餃子城”等五、六家飯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