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國務院出臺66號文《國務院批轉國家建材局等部門關于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意見的通知》,其中指出,我國每年建筑行業需用燒磚6000億塊,毀田達7萬-8萬畝,耗能近6400萬噸標準煤,并向大氣層排放大量的硫等有害氣體,每年排放的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工業廢渣,還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堆放,嚴重污染環境……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占全世界7%的土地,卻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占地只有1.3畝,僅世界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
傅志昌看到后深受觸動,決定放棄改裝生產的小磚機,著手籌措幾十萬元購置幾臺二手機床,在一個不足100平方米的屋子里全力研制移動式振動型制磚機。
閩南有句俗語:“校長兼校丁,做飯兼敲鐘。”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也沒有機械專業的科班底子,但傅志昌信守一句格言:業精于勤,勤能補拙。白天,車銑刨、電氣焊樣樣學,樣樣干;晚上自學看圖、制圖,靠著驚人的毅力和鉆研精神,硬是在兩年時間里學會了CAD機械制圖、機械設計等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在公司里,他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一個。所有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被他的專業水平與勤奮、敬業的精神所折服。如今,電腦模擬、樣機設計、數據實驗、產品中試、產業化生產、市場推廣等一系列經營過程,他是樣樣精、樣樣通,就連那些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都自愧不如,稱他是“專業人士中的專業人士”。
但由于我國制磚機行業起步晚,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大多還停留在家庭作坊式階段,難以支撐起生產質高價優的新墻材的現實需求。而那種按照傳統的空心砌塊原理生產出來的混凝土墻材,往往有墻體裂縫、漏水,無法滿足二次裝修等致命缺陷。結果,新型墻材的推廣舉步維艱,到1994年,我國整個砌塊(磚)機行業發展幾乎停滯。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