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巷里話變化 民生經濟政府幫
“從小就知道黃鶴樓,但熱干面還是到武漢后才聽說的。在這里吃一次感覺味道好好啊!”在戶部巷,來自廣東的游客告訴記者。
一位操著山東口音的小姑娘說:“這次來武漢,不僅看到了古琴臺、長江大橋和東湖旅游區,恰巧就在黃鶴樓下還品嘗到了武漢的特色小吃!”
戶部巷,街面不大,名聲不小,到過武漢的人基本無人不曉無人不知。歷史上這條小巷因明朝嘉靖年間在此設立的戶部衙門而得名,已歷經400多年風雨滄桑。而在戶部巷里擺攤設點也是早年就有的,只是那時青石小路上行人跌跌撞撞,低矮破舊的民房是經營的店面;這邊烙豆皮,旁邊流污水;左邊擺飯桌,右邊堆垃圾。管理不善,經營無序,這恐怕是早年戶部巷的留給人們的印象。
可就在2002年,戶部巷里發生了變化,街道整潔了,店鋪規范了,經營有序了,生意更好了。這是政府當年投資30萬元進行改造建設打造“漢味早點一條街”的成果,這里成了武昌區下崗職工創業再就業的基地。
2004年和2006年,政府又繼續投資擴大戶部巷的經營范圍,增加了旅游、休閑、文化等經營項目,使得戶部巷發展成為集吃、穿、住、用、玩一體的產業化模式。另據統計,5年來,武昌區先后籌資1000多萬元營造小巷復古環境,完善周邊文化、停車、衛生等配套功能,對創業人員免費培訓并給予3年免稅期等幫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