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老板答應了。
潘石屹立刻開始改革:花幾百元錢買來水管,引水到磚廠和泥;又買來了小型發電機,方便夜間照明和加班……
一年后,廠長潘石屹的薪水從500元漲到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為組長,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磚廠倒閉 分道揚鑣
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經營重點轉到房地產,準備轉讓磚廠。
潘石屹馬上找李勇商量:“老弟,我們把磚廠承包下來,干不干?”
李勇擔心欠債,又不好意思拒絕,便不肯投錢,只說“賺得多你就多給我點工資;虧了,算我白干。”
潘石屹以每月8000元承包磚廠。在他的經營下,第一個月交了承包款后,還凈賺1萬多元。很快,磚廠員工從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月都贏利兩三萬元,李勇的收入也漲到了兩三千元。
但好景不長,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當地戶籍人口很少,海南房地產的瘋狂開發大大超出了市場的正常消化能力,1990年初,房地產熱急劇降溫。潘石屹承包的磚廠難以為繼,苦撐數月后關門大吉。當潘石屹遣散工人時,賺到的錢基本賠光了。
這次打擊之后,李勇痛下決心:明明知道潘石屹過不了安穩日子,自己為什么要跟著他這樣瞎折騰啊?
1990年8月25日,潘石屹與相處三年的李勇在倒閉的磚廠分手,消失在人海茫茫的海口街頭。
在“潘哥”的工地上打工
與潘石屹分別后,李勇又去海口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每月200多元。1993年5月,李勇在街上碰到了潘石屹。
這時,全國皆知“要掙錢,到海南;要發財,炒樓花”,潘石屹已和王功權、易小迪、劉軍、王啟富等人貸款500萬元,以2000元1平方米的價格買了8棟別墅,準備高價轉手賣掉賺錢。
李勇十分擔心:“潘哥,500萬哪!萬一虧了,一輩子就完了……”潘石屹卻笑道:“老弟,你不必為我擔心。我即使失敗,也是轟轟烈烈地失敗……”
1993年8月,山西老板韓九吉愿以4000元/㎡買入別墅。尚未簽單又遇上一位內蒙古商人,潘石屹的商業本能馬上閃現,將價格提到4100元。韓很生氣,但馬拉松式的談判后,潘以4200元/㎡的價格賣給韓3棟,余下5棟以6100元/㎡的高價售給內蒙商人,第一桶金300萬到手。
當年底,潘石屹嗅到海南房地產泡沫即將破滅的信號,萬通公司由此轉戰北京,1995年他和海歸妻子張欣創立SOHO,事業越做越大……
而李勇在海南打了兩年工后,回到老家結婚生子,此后四處打工,養家糊口……
2007年10月,李勇來到北京建國門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當他聽說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時,內心頓時掀起狂瀾:如果一直和潘石屹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還在工地上賣苦力!
然而,不知是出于自卑還是自尊,慚愧還是懊惱,他最終并沒有去見“潘哥”。
李勇的反思:
“我圖安穩他能折騰”
26年時間,能讓潘石屹成為眾人矚目的億萬富翁,也仍然把李勇困在工地上打工。
接受采訪時,李勇感慨地說:“以前,我以為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現在不這樣認為了。因為每次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圖安穩,滿足于第二天明白自己干什么工作,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當初,我還覺得潘石屹每次都是瞎折騰,其實他每次再折騰時,都有了更高的起點,終于折騰成了擁有幾百億的富翁!這就是我跟他的區別呀!”
李勇的反思的確有道理,他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貪圖安逸,只要能吃著饅頭,就不會再奢求蛋糕。而潘石屹的成功,與他“能折騰”息息相關。只有敢于折騰,永遠不滿足現狀,才能贏得機會,才能不斷占據更高的人生新起點,獲得新的成功。這樣的人生雖然充滿了動蕩與坎坷,但正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經過磨礪的人生才能大放異彩。李勇和潘石屹的人生之所以產生這么大的落差,其原因正在于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