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是改造電子郵件的創意之一,這些想法就像要搬走巨石的力士。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協議不可能被改變;另一方面,大家長期忍受一成不變的糟糕的電子郵件似乎也不太可能了。如果電子郵件終將被取代,現在是時候了。
假若方法得當,或許能夠避免“改變舊協議”和“采用新協議”哪者為先的問題,因為最具影響力的那些人會率先采用新的協議,他們同樣受夠了電子郵件。
不管你要干什么,都要快。Gmail已經慢得讓人抓狂,如果你做出產品不比Gmail好,但是很快,這就足夠你從它那里奪走用戶。
Gmail變慢的原因是Google沒法承受對它的太多投入。不過有人愿意為此付錢,一個月50美元都不是問題,因為按照我花在電子郵件上的時間(想起來都嚇人一跳),合理的收費至少要1000美元吧。考慮到每天都要費時去讀寫電子郵件,收費50美元已經是讓生活變得美好的廉價方式了。
互聯網影視
好萊塢對互聯網的接受很遲緩,這是一個錯誤。我認為在內容的提供機制方面,是互聯網勝出了,而非有線電視。
不少原因是由于有線電視極其糟糕的用戶體驗。我們家已經等不及Apple TV了,出于上一臺電視的厭惡,幾個月前我們用一臺固定在墻上的iMac取而代之,雖然用無線鼠標控制它還有點兒不便,但比起之前不得不看的噩夢般的電視UI,已經好很多了。
現在大家看電影和電視的時候,部分注意力會被毫不相關的東西分散,比如社交網絡。更多的注意力則被和影視娛樂有點兒關系的事物吸引,如游戲。然而對Cye傳統的影視娛樂,大家總還是需要的,雖然是坐在那里被動地看著上映的內容。
那么通過互聯網怎么傳播影視呢?你提供的內容肯定要比Youtube上的視頻片段更長,所以大家坐下來看節目時,應當獲得一種心理預期,或者知道這是一系列自己熟悉角色的一部分,或者對于稍長電影,他們將提前了解劇情提要。
內容交付和付費有兩種途徑,要么是像Netflix或者蘋果提供娛樂應用商店,通過此來獲得觀眾;要么是因為不具備此種能力,或者技術乏力,則會為視頻制作商提供點播式的支付或者流媒體服務。此種方式還將催生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
下一個喬布斯
蘋果的現任掌門人能否像喬布斯一樣,領導公司不斷創造新東西?我得到的回答很簡單:“不會。”至于為什么不會,便沒有了答案。
是的,不會再有新的偉大產品從蘋果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了,蘋果的收入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增長。但如微軟的表現告訴我們,在技術行業,收入是一個滯后的指標。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蘋果未來做不出下一代iPad,有誰可以呢?現有的玩家里沒一個能做到,這些公司沒有一個是由有產品遠見的人經營的。按照經驗,不可能雇傭到這種人,只能等著他自己上門,并且不解雇他。所以能夠創造下一波硬件浪潮的很有可能是一家創業公司。
一家創業公司想要做得像蘋果那么大,聽上去這種野心近于荒謬了。但是這種抱負,相比起昨日之蘋果成為今日之蘋果,并不過分,而且蘋果做到了。并且面臨這個問題的創業公司比起當年的蘋果還有一個優勢:有了蘋果這個范例,喬布斯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可能的。這將在對其未來的后繼者有所幫助,直接地,像Roger Bannister那樣證明,雖然可以比前人做得出色地多;間接地,像Augustus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憑借一己之力可以創造未來。
現在我們都能感受到喬布斯走后留下的“領袖”真空,如果一家新公司能夠勇敢地引領未來的硬件發展,用戶會愿意跟隨。這家公司的CEO,這“又一位喬布斯”(或許達不到喬布斯的高度,也不必達到),只需要比三星(微博)、惠普(微博)或者諾基亞(微博)做得更好,而這看上去相當可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