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摩爾定律
過去10年讓我們回想起摩爾定律的真正含義。大概直到2002年,把摩爾定律曲解為時鐘頻率每18個月翻一番還沒什么大錯。事實上,摩爾定律是指電路密度每18個月翻番。過去區分這一點會顯得太呆板,然而現在不同了,英特爾(微博)不再能提供更快的CPU,它只能提供更多的。由此產生的新摩爾定律指向了數量增長而非速度提高,這就沒那么好了。摩爾定律曾經意味著,如果軟件不夠快,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硬件不可阻擋的發展會解決軟件的問題。可現在如果軟件不夠快,就必須重寫它們了,并且并行著做更多事情,這要比之前等待硬件升級花更多工夫。
如果一個創業公司能夠幫我們尋回老的摩爾定律,該有多棒啊。通過編寫軟件,讓大量CPU在開發人員看來就像一個快速的CPU一樣。實現這個愿望有幾種方法。其中最具野心的是使之自動化:寫一個編譯器,能夠讓代碼并行運行,然而這樣智能的編譯器幾乎不可能實現。但真的一點可能性都沒有嗎?今天在電腦內存里運行的軟件就沒有一個能成為這樣的編譯器嗎?如果你有這個想法,就應該試著證明它,因為會得到很有趣的結果。如果如此智能的編譯器并不是沒有可能,而只是實現非常困難,那試著編寫這樣的軟件是值得的,雖然成功的幾率不高,但其預期價值會很高。
對其預期價值高的判斷理由是Web服務。如果你能寫出一款軟件,提供給程序員像以前摩爾定律那樣的便利,那你就能將其轉化成一種Web服務,這也意味著實際上你用了所有的用戶。可以想象,如果存在一家處理器制造商能夠繼續提高時鐘頻率而不是電路密度,英特爾的生意將會被搶光。同樣的,Web服務意味著Cye沒人能夠看到他們的處理器,寫一個智能編譯器如同找回了摩爾定律,至少在服務器市場,你和那個處理器制造商沒有區別。其中最沒有野心的解決方法是從另一面入手,為程序員提供更多樂高積木式的并行化程序塊,提供他們類似Hadoop和MapReduce之類的框架,然而程序員還是需要做很多優化工作。
取代大學
最近大家都有這種想法,這也許是個好點子。僅僅因為過去幾十年他們犯下的某些錯誤就讓一項已經存在了千年之久的制度終結。我不愿做出這樣的建議,但是過去幾十年,美國大學似乎已經走到了錯誤的方向。我們可以用少很多的錢做得比現在好得多。
我不認為大學會消失。它們不會被大規模取代。只不過會失去對某種學習類型一度擁有的事實上的壟斷地位。今后學習不同的東西會有許多不同的方式,而有的看起來會跟大學的樣子大相徑庭。Y Combinator本身就可以算是其中的一員。
學習是個大問題,大到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會引發一波副效應。比方說,一個人所上的大學的名字被許多人當做自己的文憑。如果學習被分裂成許多小塊的話,文憑也許就會從中分離了。甚至大學的社會生活都需要被取代。
你還可以取代中學,不過會面臨著官僚主義的障礙,那會放緩初創企業的腳步。大學似乎可以作為開始的地方。
不間斷診斷
還有一個東西面臨的抵觸可能會更大:不間斷、自動化的醫療診斷。
要想出初創創意,我的技巧之一是,想象一下,什么東西在未來人的眼里是落后的。我可以肯定的是,在50—100年之后的那些人看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要等到有癥狀之后才會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或者癌癥,這種情況絕對是非常原始的。
比方說,2004年,克林頓感覺呼吸急促,經過醫生診斷才發現他的幾條血管動脈90%已經被阻塞,3天之后他被執行了一個血管手術。我們說克林頓擁有當時最好的醫療保健應該是合理的假設。但是即便是貴為美國總統的他也只能等到動脈阻塞率超過了90%之后才能掌握這個確切的數字。我可以肯定,總有一天我們會像了解自身的體重那樣隨時對這些數字了如指掌。癌癥亦是如此。對于未來的人來說,要等到出現身體癥狀以后才被診斷出癌癥是十分荒謬的事情。相反,癌癥應該會像雷達屏幕上的點一樣,一旦出現馬上就會被發現。
不間斷診斷需要克服非常多的障礙,因為這違反醫療行當的意愿。醫學一貫的行事方式是病人帶著問題找到醫生,然后醫生指出問題所在。許多醫生都不喜歡這件事情,即你自己不知道要看什么就過來來查問題,用律師的話來說叫做“審前調查”。他們把通過這一方式發現的東西叫做“意外瘤”,這是件麻煩事。
比如說,作為一項研究的一部分,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做過腦部掃描。主持此項研究的醫生發現她的腦部似乎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腫瘤,這令她十分的害怕。可是經過進一步檢查之后,結果卻發現那只是一個無害的囊腫。但是這讓她擔驚受怕了好幾天。許多醫生擔心,如果你對沒有癥狀的人進行掃描的話,這種情況會大規模地出現:即出現令病人恐慌的大量誤報,而這些東西則需要進行昂貴乃至于危險的檢查才能夠排除。不過我認為這只是當前局限性的一種假象。如果人們能夠不間斷地接受掃描,應該就能夠更好地判斷出真正的問題所在,我的朋友也就一輩子都會知道有這個囊腫的存在,并且也知道它是無害的,就像胎記一樣。
這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可以讓大量初創企業大顯身手。不過,他們會面臨所有初創企業都會遇到的技術障礙,以及所有醫療初創企業都會面臨的官僚主義壁壘。此外,他們還需要與千百年來一直延續的醫療傳統作斗爭。雖如此,但它必將沖出重圍,成就偉大——偉大到未來的人們會對我們這些活在麻醉和抗生素之中的人感到悲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