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師傅第三戰為什么成功?
從2000年開始,康師傅又開始了第二輪通路創新。這次不僅將通路下沉至縣級市場,而且圍繞終端實現了通路精耕。為此,康師傅3年時間內在通路上投入了4000萬美元。
現在康師傅在中國大陸分東南西北中5大片區,已有300多個營業點,近5000家經銷商,55萬個銷售點,139個倉庫。
此外,康師傅把全國劃為1500個小區域,每一個區域由業務員負責,要求每一個業務員每天拜訪80個零售點,了解他們的銷售情況、需求狀況,并及時對他們的要求做出反饋。
為了對通路精耕提供支持,康師傅對生產布局做出規劃,直徑500公里內要有一個方便面生產基地,把運費控制在銷售價格的5%以內,由此實現新鮮度、銷售價與成本的最佳組合。
在方便面產品結構上,康師傅從高端起步,向中端延伸,再向低端延伸,形成了通吃的格局。
在品牌延伸上,康師傅逐步向小食品(雪餅)、飲料等領域延伸,也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企業的適應度比做大做強更重要
盧泰宏先生曾經說,中國企業界和學術界曾經熱烈討論“先做大還是先做強”的命題。其實,對中國市場而言,更重要的命題是“對中國環境是否適應”。“大”或“強”在中國市場中都不足以決定其成敗或市場壽命,而只有適應程度或應變程度的高低才決定其公司的命運。如可口可樂、寶潔、大眾、通用、安利等都是適應中國內地程度高的公司,而微軟、跨國廣告公司都是適應中國內地程度不高的公司;內地TCL、華為、娃哈哈、雙匯、網易、步步高、夏新等是適應程度高的公司,而紅酒業、銀行業以及春都、樂華等是適應度不高的公司。
中國營銷界有一個不良風氣,即總結模式。每冒出一個成功企業,就開始總結其成功的模式。而模式被總結出來之日,就是已經過時之日。有了模式,營銷工作就變得簡單化了,即不斷復制模式,全然不管營銷環境是否已經變化,以及模式成功的基礎是否仍然存在。臺灣燦坤集團CEO吳燦坤曾說:“應當承認,15年來燦坤在大陸市場做得很不成功,總共虧了2000多萬美元。在拓展中國內地市場的過程中,燦坤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似乎不需要花這么大的代價,似乎不需要熬到吳先生這個年齡才能悟出來。可是,只要心里有了模式,就一定不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論在臺灣的影響力,統一遠甚于康師傅,但統一硬是把臺灣最暢銷的產品拿到中國內地賣,而康師傅卻搞“萬人大品嘗”。個中緣由,就是統一在進中國內地前已經有了模式,而康師傅沒有。盧先生的話確實夠精辟,企業首次成功,可能需要模式;企業永續成功,恰恰應該沒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說應該具備應變模式。
2004年9月17日,德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喜憂參半的前景》的文章,提出“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強于外企”這一驚人結論。這個結論不僅讓我驚喜并自豪,也讓我深思:外企攜巨大的資源優勢,并且往往有“十年內不賺錢”的中國戰略,中國本土企業憑什么競爭力強于外企?我胸中只有一個答案:中國的市場環境迥異于西方國家,中國本土企業有更強的市場適應性。這給我們很大啟示:規模和資源遠不如外企的中國本土企業,依賴對市場的高度適應性就取得了強于外企的競爭力,可見,適應能力就是企業的生存能力。
康師傅的成功過程已經是公眾信息,本文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再次梳理一遍,就是想理清在每次環境發生質變的轉折關頭,康師傅是否把握了營銷的主流方向,是否對環境有高度適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