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去美國楊伯瀚大學創業中心訪問中,該中心主任跟我談道:在中國可能無法開展創業研究與教學,理由有二:一是美國政府每年拿出很多的錢支持創業和發展小企業,但中國沒有;二是美國人認為失敗是一種有用的經歷,在中國卻排斥失敗者。這種判斷并非沒有依據:一方面,中國的創業者在經歷創業失敗后,一般會選擇深藏,不愿意分享失敗的教訓,有些甚至不愿去面對失敗的經歷。另一方面,失敗過的創業者也相對更難獲得來自各方面資金上的支持,更加傾向于選擇回避失敗的經歷。 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多年跟蹤調查結果也顯示:盡管近年來我國創業環境持續得到改善,創業活動日趨活躍,機會型創業比例不斷提高,生存型創業的比例不斷下降。然而,比較令人吃驚的是,新創企業關閉率卻一直居高不下。問題何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在于上述原因。 從以往創業中學什么 新創企業乃至生存了一段時間的小企業,其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營者(多為創業者)個人的能力。因此,創業者的個人特質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有關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在沒有創業之前,很難識別出誰能夠成為成功創業者,因為個人特質不容易識別,至少在沒有具體行為之前,很難作出準確判斷。于是,關注的目光就聚焦在創業者創業前的經歷和經驗顯然,先前經歷和經驗相對客觀而且易于觀測。 先前創業經歷是創業學習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那些無法通過常規教育獲得的隱性知識,而這類知識往往是個體在特定環境下通過實踐經驗不斷積累的結果,即在干中學的過程。 一些研究人士把先前經歷細分為創業經歷(是否創業過)、產業經驗(在某一個特定行業的經驗),以及管理、營銷、財務等職能領域的經歷,認為這些不同的經歷,對新創企業經營績效,能產生一定的作用。其中,大部分研究傾向于認為產業經驗、管理經驗等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而是否有過創業經歷,反倒位居其次。 換而言之,創業成功與否的概率,不在于你創業過多少次,而在于你從以往的創業中獲得了多少經驗。根據這樣的結論,一些研究者建議:要創業,先就業。事實上,這與許多經驗豐富的創業家提出的建議并無二致,均認為要想創業成功,相關經驗非常重要。創業過多少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從以往的創業中學到了什么,積累了什么。 認清什么是關鍵事件 一般認為,創業經驗對后續創業作用的影響,通常和創業者的學習能力有關,卓有成效的創業者應該首先是優秀的學習者。他們從一切可能中學習:顧客、供應商、競爭者、員工、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創業者;他們從經驗中學習、從干中學習。并且,他們懂得如何從無效中學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從關鍵事件中學習。 或許你很難確定哪一件事會是關鍵事件,而在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你卻能真切感覺它們的存在。這些事件可能勾勒了你從過去走到現在的大致軌跡,有可能是一些不經意的小插曲、小故事,但卻記憶深刻,有些甚至成為你人生體驗的一部分。非常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關鍵事件在創業過程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創業環境中,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即使是受過多年訓練的經理人,也不一定能夠作出正確判斷,往往是先前的經驗和教訓對創業者的后續活動中有所借鑒。創業失敗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如果利用得好,也會成為一種重要資源。討論創業失敗乃至創業管理知識的目的,在于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和創業活動的質量,提升創業能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