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封存令人感到后悔的事件這一物理行為減輕了人們的負面情緒。
這當中的原理是什么?我們的研究表明,“封存帶有情感投射的物件”這一帶有隱喻性質的物理行為將影響人們的記憶。采取此舉動的人無法像未采取此舉動的人一樣清晰地回想起那么多情緒細節。隨著情緒細節的記憶減弱,這些人完成了一直以來困擾著他們的后悔情緒所引發的心理作用。
這種心理完成作用不是僅由任何額外舉動所完成。恰恰相反,正是“封存物件”這一物理行為弱化了人們對不愉快事件的記憶,才形成了這種心理完成作用。
有什么可以解釋物理封存所帶來的心理完成作用?或許我們的日常用語可以給出一些答案。例如,我們一直使用“埋葬悲傷”或“壓制憤怒”等詞匯,這些都是我們處理和調節個人情緒的體現。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預期,一個實際的物理行為可以撫平情緒。
因此,痛苦不堪的人們或許可以打包和封存與該情緒相關的物件來緩解自己的壓力。
商家也可以考慮將這個原理應用于促銷計劃,將消費者帶入適合購物的情緒之中。比如恢復使用傳統的投訴信箱,鼓勵消費者把不愉快的經歷寫下來并親手放到投訴箱里。這個比鼓勵消費者當面給反饋意見會更有效地調節他們的負面情緒。(bschool.nus.edu)
李秀平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助理教授,擅長消費者判斷和消費者決策方面的研究。這篇研究文章由李秀平、Wei Liyuan和 DilipSoman合作完成,發表于“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學》)易碳家雜志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