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爆發現象
美國東北大學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發現,他自己發送電子郵件的數量有一個規律:不管在哪一天,在長時間沒有發郵件之后的一小段時間內,他都會發送大量郵件。也就是說,他發郵件的次序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充滿了爆發點。他還發現,讀者從圖書館借書的情況也一樣,讀者會在幾個小時內查閱多本書,然后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出現。人們打電話的模式也差不多:短時間內我們會打多通電話,然后在很長時間內一通都不打。還有看病:人們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去看醫生,隨后他們在短期內頻繁就診。
他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人類的許多活動都具有爆發性,長時間休息之后就會出現短時間的密集活動。從人們對維基百科的編輯,到貨幣經紀公司的交易,從人和動物的睡眠模型,到魔術師為了保證魔杖時刻停留在空中而做的小動作,所有的一切都證明,爆發無處不在。
動物的捕食模型具有爆發性。怎樣在叢林中找到一棵香蕉樹呢?搜尋稀缺食物的最好辦法是小范圍內隨機走動,偶爾來個大范圍的區域調整。當搜尋散落在大片區域里的少量食物時,規律的或隨機的搜尋都不是最佳策略,最好的方法是遵循一種爆發搜尋模式。巴拉巴西說:“科學家已經充分證明了,查找某個特定目標的最佳策略不是最明顯、最系統、最規律的搜尋模式,而是具有爆發性、間歇性,甚至是偶然性的搜尋模式。”
在《爆發》一書中,巴拉巴西提出,爆發現象不僅比網絡先出現,還可能是人類意志和意識的根源。他解釋說,之所以會出現爆發現象,是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時間又太少,我們就會為待處理的事情按優先級劃分,集中處理優先級最高的事情,其他事情就會被放在一邊,有時一放就是好多年。他寫道:“時間是我們Cye最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如果我們尊重它,就必須設定優先級。一旦優先級設定了,爆發的出現就不可避免。設定優先級,我們的響應時間就會變得相當不均勻。”
巴拉巴西相信,有了爆發性原理,加上如今各種機器記錄并分析人類活動的信息,我們就能夠預測人類的行為,發現人和人之間沒多少不同,都遵從爆發性原理。隨著手機、GPS以及其他手持設備的普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無數個顯微鏡下成為顯性。企業可以利用它們追蹤從裝船到發貨的信息,政府利用它們追捕恐怖分子。
巴拉巴西認為,他的研究推翻了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關于未來不能預測的結論。波普爾把社會科學將做出歷史預言的期望稱為歷史主義,并指出這些觀念是人類最古老的預言的夢想。波普爾認為一旦涉及人,預測就會變得不可能。“當我們將生活數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后,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家都非常相似,都具有爆發性,生活都非常規律。”了解了人類活動具有爆發性這一特點之后,就可以預測人的活動。如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據此來診斷抑郁癥:他們給病人裝上手腕傳感器,捕捉他們手部的細微動作。人的腕部活動具有爆發性,大部分休止時間只持續幾秒鐘,最多幾分鐘。休止時間過長的就是抑郁癥患者。
他在書中還列舉了許多有趣、有用的統計數字:一條新聞在發布36小時后,超過半數想閱讀它的訪問者就已經點擊訪問了。陪審團做出正確裁決的概率是90%。如果你的朋友發胖,那么你在未來2到4年時間里發胖的概率會上升57%。如果那個人恰好是你最好的朋友,那么風險就會變成3倍,你發胖的概率變成了117%。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