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好友的親身經歷,由于好友堅持不愿意揭露姓名,所以只好用代號M 來代替。
我跟好友M 是20 年前在網絡上認識的,這20 年來一直保持聯系,彼此也很關心對方。我還在Google 任職時,M 因為在某集團下的子公司擔任軟件部門主管,當時M 跟他的團隊開發了一整套專為企業設計的的產品,我剛好在推廣Google Apps,M 的團隊開發的產品剛好可以與Google Apps 互補不足,于是我便游說M 說服公司加入Google Apps 特約經銷商,在這個機緣下,也認識了他公司的副總,還幫忙安排前往Mountain View 總部進行教育訓練。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回來臺灣沒多久,M 告訴我他的母公司要并購另一家軟件開發公司,將兩家公司合并,原先團隊執行的計劃必須完全放棄,聽候發落— 這意味著:裁員也可能是選項之一。
第一年:第一個失敗的產品
最后M 跟團隊討論后,拒絕聽候公司決定命運,決定自己出來創業,而且很勇敢的開始一個團隊完全沒碰過的技術及領域。一個多月后,很神奇地推出了創業作。
可是,很不巧的是遇上了金融風暴,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創業初期,他和團隊成員一共投入了500 萬臺幣做為創業基金,但由于專注在研發產品,第一年就花掉80% 的資金,但是只有20 萬的進帳。
“公司還要不要繼續下去呢?”M 的公司內部開始了激烈的討論,幾經爭論后,走了一兩位成員,但是在一番思考后,M 跟家人討論后,大膽地決定拿房子抵押,借了一筆錢支付公司第二年的營運開銷。
第二年:奇跡初現
第二年開始,M 的公司開始了很多創業團隊都會遇到的難題:要先吃面包,喂飽自己,還是要擁抱理想,堅持開發原先的產品。
現實與理想總是有段距離的,在經濟不佳時,要在原本對于軟件產業就極度冷漠的臺灣資本市場找到合適的投資人是有難度的,再者,募資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討論、紙上作業,更甭提冗長的談判過程,還有面對內部成員可能的疑慮— 沒錯,這一切都緩不濟急。
于是,第一個產品做了一些轉型,期間也接了一些專案,勉強度過了那段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日子。
“但是我每天還是在跑銀行。”M 如是說“有一次公司的會計告訴我,‘M,五號要發薪水,今天已經二號了,但是我們銀行戶頭里沒錢了,怎么辦? ’”
“怎么辦,這是個大問題…其實坐著苦惱也沒用,錢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整天愁眉苦臉,成員也會擔心,回到家,女兒也看得出來…所以往壞處想是百弊無一利的。不如就放寬心,還是繼續努力跑業務比較實在吧”就這樣,M 到了臺北繼續拜訪客戶。
第二年開始,M 嘗試用作苦力的精神,逐一拜訪客戶,從臺中、臺北往返不知幾次了,有一次還在臺北的捷運站月臺累到昏倒了,送醫診治。
后來機緣之下,M 找上了一家日商,那是一家著名的大公司,花了很多時間跟該公司的專案經理開了無數次的會議,只希望有機會可以推介自己的產品,最后終于取得對方的信任,打入了該公司的產品線中。這一切跟苦力無關,也跟傻勁無關,我想最大的因素在于M 相信運氣的正面思維。
“其實這個客戶我們跟了八個月,這八個月我們完全沒有從這個客戶身上賺到一毛錢,可是我知道他們很重要。”
所以他跟對方開了口“其實我很不好意思向你開這個口,但是我遇到了一個難題,不得不厚著臉皮一點,看看你是否有可能幫得上忙,我公司的戶頭沒錢了,三天后要發薪水,我到處在詢問是否有廠商可以幫忙周轉。”
對方二話不說,馬上撥了電話,請業務單位調節一下其他專案的費用,先行支付,匯了50 萬到M 的公司戶頭,解決了當月的發薪難題。
“還有一次,眼見著真的快完蛋了,又是同樣的情境,突然發薪日的前兩天寄來了一張支票,是我們做了兩個月的一個專案的費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