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到了。
19歲那年,孫正義發明了袖珍翻譯器,賣給夏普公司,獲利100萬美元。
年少成名的他卻因為是韓國后裔,始終無法融入等級森嚴的日本社會。次年,孫正義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經濟學。
1982年,孫正義回日本創立軟銀,從事軟件產品的銷售,并成功說服東芝和富士通投資。
一年后,因經營不善虧本。孫正義退回各大財團的投資資金,軟銀因此名聲大噪,奠定了事業的信用基礎。
1995年,互聯網的發展引起了孫正義的注意,他決意在這一領域大干一番。
年底,他見到正為資金發愁的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向這家尚處于萌芽期的網站注資200萬美元。次年,又追加投資1億美元,持有雅虎33%的股份。
1999年,孫正義遇到正在中國創業的阿里巴巴(滾動資訊)創始人馬云,向他投資2000萬美元。
此外,他還投過盛大網絡、人人網、PPTV以及全球第二大移動廣告公司InMobi。
隨著滿世界投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公司,孫正義逐漸摸索出一套“時間機器”的理論: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IT行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在后者的產業還不成熟時,先在前者的市場上開展業務。等時機恰當時殺回后者,就仿佛坐上了時間機器,回到幾年前的前者。
2006年,孫正義發起了人生最大的一次豪賭:以118億美元收購日本第三大運營商——沃達豐日本。
此前,他專程拜會了蘋果CEO喬布斯,說:“移動通信時代一定會到來,無論如何都要收購移動公司,或者拿到許可證。”
喬布斯:“我明白了,很好,但是等你拿到許可證再來吧。”
孫正義:“早晚會拿到的,也可能收購別的公司。當我拿到了,抑或成功收購了,到時你別忘了就行。”
兩人笑著分手了。
孫正義舉債收購沃達豐日本被認為是瘋了,因為這是一艘產品定位并不符合日本市場口味、業績每況愈下的即將沉沒的船。
但孫正義不這么看:“在僅有三家的移動電話業務上爭第一,總比跟全國數千家蕎麥店爭第一來得容易。”
的確,移動通信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在這塊競爭,總比在其他過度競爭的領域要好得多。何況,孫正義早就發現,手機CPU的性能已經和幾年前的PC不相上下,未來是屬于移動互聯網的。
一開始,孫正義并不想用軟銀的名字替代沃達豐,因為這是他的核心招牌,一旦失敗,以后的業務就很難開展了。
但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他還是用“軟銀移動”的金字招牌換下了沃達豐這塊傷痕累累的木匾。于是一夜之間,日本街頭到處都是“Softbank”的廣告。
有了沃達豐積累的1500萬存量用戶,孫正義開始融合軟銀移動和雅虎日本的業務。
他對軟銀的定制手機進行改造,使其只需一個按鍵便可進入軟銀日本的主頁——走的仍是i-mode的老路。
雖然通過瘋狂的價格戰,軟銀大幅拉低了日本移動通信的資費,也搶占了NTT DOCOMO和KDDI(由稻盛和夫創辦的日本第二大運營商)不少市場份額,但同兩個行業巨頭相比,仍難以望其項背。
真正的殺手锏是iPhone。
iPhone進入日本時,對運營商提出極其苛刻的合作條件,NTT DOCOMO和KDDI明確拒絕,只有軟銀毫不遲疑地表示接受。
在一次采訪中,孫正義回憶說,他和喬布斯的談判根本就沒涉及賣多少臺CYE、多少錢賣等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我們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這也是喬布斯讓人吃驚之處,金錢條件方面的談判一次也沒有。他就不是那種人。論條件,我們的兩個競爭對手比我們用戶多,又有錢。如果談條件的話,他們遠遠占優勢。”
孫正義認為,他和喬布斯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在為改變人類的生活而奮斗。
然而,習慣了i-mode手機的日本人對iPhone并不感冒。那些時尚的翻蓋功能機已經滿足了他們網購、閱讀、支付和看電視的需求,何苦去適應新的人機交互?
為此,軟銀發動了鋪天蓋地的銷售攻勢。
首先,孫正義親自到營業廳推銷,帶著一大批培訓人員,手把手地教日本人用iPhone;
其次,無需首付,0元購機,并推出了一批由軟銀自己開發的常用APP;
最后,走差異化路線。由于軟銀的信號是三家運營商里最差的,與其去邊遠郊區砸重金建基站,不如服務好集中在城市的iPhone用戶。因此,軟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開通WIFI上,在商場、便利店和麥當勞布設了大量的Wi-Fi熱點,吸引了海量的消費者。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軟銀的用戶數翻了一番,截至2012年,達到3100萬。
而此時,大洋西岸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正方興未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