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業紛紛為初創公司注資
很多大型公司開始為初創公司注資而非收購它們。最近,微軟的Bing Fund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個天使孵化器和創業加速器,旨在尋找那些專注于移動和網絡體驗行業的企業合伙人。2007年,微軟還為Facebook投資了2.4億美元,占公司1.6%的份額。上個月,戴爾宣布了創新者信用基金(Dell Innovators Credit Fund),斥資1億美元和技術資源幫助Cye初創公司發展業務。去年,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宣布將為數字化商務初創公司投資1億美元,助力這些公司的數字化轉型。此外,Advance Publications為社交媒體營銷公司Unified投資了1000萬美元。很多公司如今的策略都是,在初創公司發展早期階段進行注資,然后就可以獲得一個新的合伙人和促進產品發展,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進行收購。
企業紛紛采用招募企業家入駐的模式
一般入駐企業家(Entrepreneurs In Residence Cye ,簡稱EIR)是指那些在商學院或風投企業任職的人。如今,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都采用招募入駐企業家的模式。為了保持領先地位,Google和戴爾旗下都招募了入駐企業家,并鼓勵他們創業。自從5月以來,史黛西·布朗-菲博特就一直擔任Google Ventures的駐點企業家。史黛西·布朗-菲博特本身并沒有經營自己的公司,但她主導運營的產品有40多款,包括Google Search、Chrome和Google+。
英格麗德·范德維爾德是最新上任戴爾公司也是戴爾第一任駐點企業家。和史黛西不同,英格麗目前還擔任Green Girl Energy公司的CEO、GLASS Forum的創建者、Ingrid Vanderveldt LLC的CEO和VH2 Energy Investments LLC的常務董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公司采用這種雇傭模式,特別是在收購和投資十分普遍的科技圈。EIR模式十分有前景,因為企業一般都懂得哪些初創公司值得投資,這樣就可以吸引到新的初創公司加入自己的生態系統。
創業/內部創業項目能提升企業經營業績
業界專家認為,有30%的大型企業為內部創業項目提供資金。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案例是來自于3M研發團隊,他們制定了一個Bootlegging Policy公司政策,允許員工利用15%的時間研發有創意的項目。1987年,Art Fry利用這個項目成功地打造了便利貼。Google也有一個著名的80/20政策,允許每位開發人員皆可自由地將自己20%的時間用在打造對用戶有利的產品上。Google很多成功的產品都是這個政策的副產品,比如Gmail、Google News 和AdSense。目前Gmail用戶數量達4.25億。截止2009年,Google旗下有一半的產品都歸功于這個政策。
另一方面,Facebook也有自己的內部創業激勵項目Hackathons,旨在激發工程師團隊的力量來促使產品推陳出新。Hackathon被稱作編程馬拉松活動,在這里程序員聚集在一起協作開展軟件相關的項目。如今Facebook舉行的編程馬拉松活動已經超過30次,Facebook 品牌和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功能“贊”的按鈕就是產生于其中一次馬拉松活動。此外,還有微軟的“Microsoft Garage”活動,它是一個基于公司內部鼓勵創新的項目。
關于之前提到的普華永道舉辦的PowerPitch創新競賽項目,它獲得了公司全球3萬名員工中60%人數的參與。本來公司預期是會產生100個創意,最終在首輪比賽中就收到了超過779個創意。公司表示,這些新創意幫助公司吸引到了新客戶,并且為維護老客戶也起到了作用。最重要的是,公司開始用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來開發新服務。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在外部投資自己的人才庫,它們將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推進創新項目和進駐新的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