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銀行聯手,一家開證一家代付,效果相當于普通貸款 且不受貸款規模限制
個別銀行三季度信用證代付余額較年初激增7倍。有市場人士說,看這個數據,央行收得再緊,貸款可能都控制不住。
在貸款規模受限的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正通過不少創新途徑來繞過監管,以新增更多實際貸款規模來增加利息收入、保證業績增長。
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的情況是,由于不必納入存貸比考核和貸款規模限制,沉寂多年的國內信用證買方代付業務(下稱信用證代付)出現爆發式增長。其中個別銀行今年前三季度的信用證代付余額較年初激增逾七倍,且新增的規模集中在金融較為發達的江浙一帶。
對此,另一國有銀行人士則不無擔憂地指出,由于今年很多銀行信用證代付業務越做越大,可以說央行收得再緊,貸款可能都控制不住。
該人士另外的一個擔憂是,在大量的信用證代付業務中,有些可能并不存在真實貿易背景,而僅是變相的普通貸款,即便有的業務增加了擔保,但仍存在資金流向難以控制等風險。
代付業務激增
所謂國內信用證,是指國內貿易的一種常見的支付結算和融資方式,是指開證銀行依照申請人(買方)的申請向受益人(賣方)開出的有一定金額、在一定期限內憑符合規定單據支付款項的書面承諾。
至于信用證代付業務,則指的是是,當賣方要求即期付款,而買方暫時資金短缺時,由買方尋找一家銀行申請代付這筆信用證資金,直至信用證到期,由買方向銀行償還這筆代付的資金及利息的行為。
在這其中,涉及開證行、代付行、賣方及賣方四方,在這筆交易中,買方可緩解資金短缺,賣方則可即時拿到資金,開證行賺到手續費,代付行則賺得利息收入。
可見的是,根據上市銀行披露的半年度財務數據,今年上半年一些銀行代付業務量增長強勁。其中,南京銀行去年末同業代付規模為6.75億元,今年6月末為30.12億元,增長346.22%;北京銀行去年末代付規模48.7億元,今年6月末為130.26億元,增長167.47%;民生銀行去年末代付規模242.67億元,今年6月末562億元,增長131.69%。
盡管三季報并未披露這一數據,但據知情人士介紹,今年前三季度一股份制銀行通過表外委托他行代付款項余額較年初增長逾七倍達1300多億元,其中90%是人民幣代付,增長集中在杭州、溫州、寧波等地。
銀行“聯手”互相代付
那么為何會出現這種激增呢,難道這是一種新業務。
上述銀行人士的答復是“不是”。據該人士介紹,該項業務在1996年就已出,但限于國內環境一直未能有大的發展。今年爆發式增長,則是各銀行親密無隙的聯手合作。“銀行聯手用國內信用證的障眼法,把貸款規模蒸發掉了”。該人士稱。
據多位銀行人士介紹,所謂銀行聯手合作信用證代付業務,主要是當買方及賣方在一家銀行開辦信用證代付業務后,開證行就會主動找來另一家銀行來代付這筆款項,且參與雙方均不用講這筆業務計入貸款規模和存貸比。如果兩家銀行建立較為穩固的合作后,就可能經常互為代付行,“你幫我付、我幫你付”共同把這項業務做大,從而賺取手續費及利息。
至于不用計入貸款的規模的原因,上述人士介紹稱,“代付行只是進行了代付,不算貸款,在會計科目里是計入應收賬款科目,不是貸款科目,因而不受貸款規模限制,也不納入存貸比考核;開證行由于只是開信用證,沒有直接貸款,也不用計入貸款規模和存貸比。”
另外必須提到的一點是,相對于已被要求計入貸款規模,且被監管層明確要壓縮的票據貼現業務不斷高企的利率,企業也一般愿意選擇利率相對較低的信用證代付業務。
據銀行人士介紹,今年以來,票據業務的貼現利率普遍在10%以上,一度高達13%、14%,而常用的6個月期國內信用證的融資成本一般在8%-9%左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