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投資人好像很在意我的持股太少?
這個經營在線旅館訂房業務的創業者年紀很輕,但看起來很老練,已經是二度創業了。股東陣容看起來也挺嚇人,主要是一家很有名的外資企業風投部門在中國所做的投資。奇怪的是,明明才正要進行第二輪融資,他在這間公司的持股只剩下7%不到。
更奇怪的是,跟他一起創業的另外一個合伙人,持股比例還有15%略多一些,但卻早已退出實際的經營管理,只擔任董事職務。投資人琢磨了半天,結果覺得他的生意模式還行,但是卻只剩這么少的股份,等二輪融資完成,股份不就被稀釋到更少了?最后,還是沒有投資。
答:專業的投資人不喜歡創業者被占大股。
如果你自己創立的事業,只剩下幾個百分點的持股,你還會為他賣命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會。而創業者不打算為自己的事業賣命,吃虧的是誰?答案也很顯而易見:投資人。所以,專業的投資人雖然會盡可能的壓榨創業者的股份,但決不干殺雞取卵的事情。
過去看到的慘痛案例,很多都是非專業投資人所做(例如:背景為Cye傳統實業的投資者)。也有很多是創業者遭到專業投資機構拒絕,轉向傳統融資管道所致。如果創業者在早期就失去控制權,后期的投資幾乎注定不會有。投資人看到這樣的情況,就算模式再好都不會投。
特別一提,臺灣的創業者與大陸相比又更可憐。由于臺灣市場小,初創企業估值低,加上投資人多是傳統實業對于互聯網行業并不了解,投資后往往要求占70%以上股份,已經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請把握一個原則,每一次引入新的投資人,出讓股份比例不宜超過30%。
問:我確實沒做過我正要創業的事情,這很重要嗎?
投資人認識這個創業者已經有三年時間。第一次見面時,創業者說想做一個積分通兌的生意,讓銀行信用卡積分跟電信運營商通話積分可以互相流通轉換。因為他目前工作跟運營商經常交流,關系很好。然而,這個商業模式沒有得到認可。而銀行那一端他也沒有資源。
第二次見面,創業者說,由于他跟某政府單位關系很好,他正在做一個校園的社交網絡。透過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未來在校園里做推廣將有各種資源。然而,這個商業模式也沒有得到認可。投資人依然沒有投資,因為覺得純互聯網服務不是這個創業者擅長的。
第三次見面,創業者開辦了一間電子商務公司,依托淘寶商城,迅速成為自創品牌服飾的領跑者。銷售量爆增的情況下,雖然還不打算融資,公司大門卻快被聞訊而來的投資者們擠爆了。這位做貿易出身的創業者感嘆到,只有最后這個創業計劃自己覺得做起來很順手。
答:做一個你沒做過的事來創業,投資人的錢估計都被你浪費了
不能否認,有某些天縱英明的人,很快的抓到了事情的訣竅,雖然他沒做過那件事,卻依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大部分情況下,投資人很難判斷創業者是否真的那么天縱英明。創業者進入了一個自己沒有經驗的領域,很顯然投資人前期投入的錢,都在幫創業者繳學費了。
做社交網絡的互聯網公司高管,離職后做輕博客拿到了投資;知名電子商務公司高管,離職后在電子商務領域創業拿到投資;做游戲出身的創業去搞電子商務,普遍被業界不看好。人都有慣性,在一個領域泡太久意味著轉到另一領域的成本更高。而投資人并不想為此買單。
問:為什么有人憑著一本商業企劃書就拿到了投資?
這個創業團隊的技術背景堅強,清一色都是名牌大學理工科系畢業,正在開發一個手機應用APP,主要是讓用戶可以搜索附近同樣下載了這個APP的人,彼此約見面聊天。他們認為,這個功能對于出差在外的商旅人士是相當有用的。然而,投資人對于這樣的想法并不認可。
創業者對此非常疑惑,問投資人,你們不是號稱投資就是投人嗎?或許你們覺得目前的想法不靠譜,但是我們都是很優秀的人,情況不對的時候我們會改。更何況有很多的創業成功企業,成功之時跟他創業之時所做的事情并不相同?
與此同時,有間美國互聯網初創公司打算做類似產品,但僅憑著幾頁商業企劃書就拿到投資。創業團隊是黃金陣容,Google和Facebook的高管,投資商也來頭不小,引起廣大關注。然而,半年后產品被證明無法引起用戶興趣,創始人紛紛離職,公司搖搖欲墜。
答:頂級的黃金團隊能靠企劃書拿到投資。
你一定看過這種號稱黃金組合的團隊,吸引了大批投資結果樹倒猢猻散的情況。事實上,由于風投的投資總是失敗的(投資十家有一家成功就很萬幸了),所以這種案例絕非少見,只是因為失敗的案例不會見報,投資商也不會大做宣傳,一般人很少關注罷了。
上面的案例只能證明投資人很容易被背景給蒙蔽。然而,平均來看,去投資沒有背景的團隊要更加靠不住。投資賭的是一個機會,投資人會想盡可能的降低風險。簡單來說,知名企業高管出來創業,融資可能只要商業企劃書。而沒有背景的團隊,更需要在實績上證明自己。
此外,投資大公司出來的高管創業團隊,風險在于這些人順風順水慣了。靠著大公司的品牌,組織,這些人站在頂峰。但是創業很多時候需要親力親為,要打游擊戰而不是打需要消耗大資源的正規戰,這些人反而不會打了。投資確實是投人,但投什么人,都需要更深的了解。
聲明:本文所述案例全為虛構,主要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