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自力更生”
近年來,國內多數城市飽受“油荒”煎熬,“油荒”陰霾揮之不去,周而復始。這些城市的執政者再也坐不住了——必須建立地方政府管理控制的石油商業儲備。
于是,在上海、浙江、廣東、云南等地上演了一幕幕地方政府奮力自救、自力更生的場景。
2007年4月28日,上海化工區與百聯集團簽訂百聯油庫項目投資意向書和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標志上海首個成品油應急專項儲備庫實質性啟動。這個總投資5.2億元,擁有20萬立方米庫容的儲備基地將于2009年建成投用。
2007年12月21日,云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正富在云南儲備物資管理局進行專題調研時特別指出,云南是一個缺油大省,但政府沒有直接掌控的成品油儲備資源。“下一步,我們將在滇南和滇西建設成品油儲備庫。”顯然,云南省政府已經下定決心。
2008年7月4日,廣東省發改委公布全省新十大工程,其中一項工程即為建設廣東省原油及成品油儲備基地,共計投資60億元。廣東省發改委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正在申請之中,他們希望將地方石油儲備納入到國家總體規劃之中。
地方政府不惜重金,打造所屬石油儲備基地,其實也頗有幾分無奈。以廣東為例,廣東是我國油品消耗最多、進口量最多的省份。而全省油品商業庫存卻不足20天,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90天的儲備標準。在周期性“油荒”面前,廣東省鞭長莫及,因為沒有儲備資源,無法調節市場供應,平抑市場價格。
地方政府建立石油儲備的急切之情不難理解。但關鍵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在石油儲備項目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些石油儲備將采取什么樣的運作模式。另外,所需資金從何而來,一旦國內成品油價格放開管制,它們將何去何從。
石油專家韓學功說,地方政府建立商業石油儲備,雖然是一種政府行為,但可以用企業模式管理運行。可以借鑒上海市交由地方政府所屬的強勢企業具體承建;也可以嘗試通過地方財政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企業投入;甚至外資也可以參與其中。
另有專家建議,可以采取省級財政、市級財政(按各市用油量比例分攤)、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分擔儲備費用的辦法,籌措石油儲備資金。
對于石油商業儲備的建設,林伯強認為地方政府沒有必要參與。保證市場供應本是企業的責任,石油儲備則是國家的行為。“一旦國內成品油價格放開,地方石油儲備只有虧損。”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參與還可能為權錢交易、權利尋租提供了土壤。如果地方政府委托企業經營管理,就意味著把公共資源,特別是納稅人的財政收入無償或優惠提供給企業。一些企業為爭取這塊“蛋糕”,必然會想盡辦法賄賂、拉攏權利行使者,滋生腐敗。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6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