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僥幸:中國銀行業的“次貸”比例不大
可以肯定,2000——2005年,在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化的過程之中,美國銀行業與華爾街的投行均立下了“汗馬功勞”,二者之間配合默契、功不可沒。一個負責制造“次級貸款”,一個負責制造“次級債券”,二者相互支持、相互發財。在這一場災難性的美國次貸危機中,它們地位相對、作用相當,二者也用不著相互指責,大打口水仗已是徒勞無益。
在美國,房利美與房地美作為聯邦政府名義上擔保的專業房貸機構,它們始終是美國房貸與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放大器,它們既將美國的次貸做大,更將金融危機做大,最后也做掉了自己。2008年初,美國房地產總市值達12萬億美元,其中,超過5億美元的房地產市值卻是掌握在房利美與房地美手中。盡管房利美與房地美是美國房市泡沫和次貸危機的最大“替罪羊”,但源頭依然是美國人的過度信用消費及銀行放貸門檻的降低。
2003——200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泡沫化,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銀行業的“無門檻”按揭放貸。眾所周知,過去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主要依賴于爭搶優質客戶而帶來的存貸利差及服務收費,近幾年來,由于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優質大客戶早已瓜分完畢,尤其是中小銀行急需利潤增長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悄然啟動,房地產放貸逐漸成為了中國銀行業眼中的一塊“肥肉”。應該說,這種觀點在中國房地產剛剛啟動的2000年前后的確是對的。
然而,當2003年全國人民開始覺察到房地產的投資價值時,“全民炒房”成為一種時尚,有的家庭擁有三五套住宅已是極其常見的事情,就像一個家庭可以擁有4部小轎車一樣簡單而容易,甚至有的炒家手中擁有數十套或數百套住房待價而沽,當然,也有許多大學生畢業工作不到兩年就開始按揭買大房,這時,房價開始暴漲,甚至連年翻番,大家開始排隊買“期房”、“搶購”;這時,房子不再是住的,而是用來“炒”的,或“賭”的;這時,我們的所有銀行也參與了這場賭房市的“盛宴”,它們為了爭搶房貸客戶,不惜借用“傳銷”手法,利用職工及親屬關系低門檻拉客戶,有的甚至直接大肆宣傳“零按揭”、“零首付”,還有的銀行借“轉按揭”之名大搞“次貸”之實,銀行之間在房地產信貸市場上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破壞性競爭,并直接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推向了危險的邊沿。應該說,正是美國的次貸危機,給我們注射了一針“鎮靜劑”,給我們服了一劑“安眠藥”,它讓中國房地產市場逐漸清醒過來。這是中國銀行業的僥幸與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