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把擴張政策盡快引導到國內作結構調整,一個是民營資本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更多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虛擬方面泡沫化的壓力,美國如果出現新經濟亮點,類似于網絡科技股,很肯能引發全球資本逆轉,回流時,一旦經濟結構調整沒有到位,高估的資產價格泡沫就有破滅的風險,中國經濟通縮,所以關注資本流入的同時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
半小時觀察:如何讓“熱錢”變“冷錢”?
在去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經濟就曾經面臨過一輪熱錢涌入的浪潮。時隔一年之后,熱錢再度回潮,一方面因為很多國家央行實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再加上美國房地產金融神話破滅之后,國際游資不可避免會更加關注經濟穩定、率先回升的中國市場。
雖然,兩次熱錢浪潮具體原因不太一樣,但推動熱錢流動最根本的動力,還是此消彼長的各國經濟實力。只要中國依然延續了經濟增長走勢,依然擔當著世界經濟發動機的角色,依然在新興市場中是一個佼佼者。我們就應該充分意識到:也許各種政策限制措施,可能增加熱錢流入的成本、拖延熱錢流入的時間,但只要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變,熱錢持續流入的大方向就不會改變,這也正是地下錢莊難以靠打擊來根除的原因。
正因為熱錢流入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們如何面對和處理熱錢上,應該拿出更加客觀,更加長遠,更加符合經濟規律的眼光。畢竟,中國經濟的增長還需要保持長期穩定的投資,這些投資不僅來自政府,更多的還是來自于市場,跨境流動的資本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塊。只要管理層能夠維持市場監管的規范,警惕資產泡沫的產生,只要中國經濟依然充滿活力,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機會,跨境流動的資本就能作出理性選擇,熱錢變成冷錢,短線變成長線。
從歷次金融危機的過程看,熱錢最大的危害在于它會在推高資產價格,獲得豐厚回報之后,突然大規模套利撤離,給資本金融市場帶來震蕩。如何把這部分投機資本的危害降到最低,為中國經濟吸引更多地資金?這對金融監管層無疑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在于中國經濟自身是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