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5%,創22個月來新高。與此同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維持在2.25%,年初以來形成的居民銀行存款利率為負的局面進一步固化,存款負利率困局亟待破解。
存款負利率格局進一步形成
數據顯示,我國CPI同比漲幅自去年底以來持續走高,在今年2月份達到2.7%的高點,超過了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實際存款利率也由正轉負。而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當前物價水平不但超過了2.25%、2.79%的一年期、兩年期存款利率,而且首次超過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實際存款已連續7個月為負,負利率格局進一步形成。
存款負利率給儲戶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7月份當CPI同比漲幅達到3.3%后,城鎮居民一年期存款實際貶值首次超過1%,達到1.05%,8月份CPI同比漲幅再創新高,居民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貶值達到1.25%。這意味著長期下來,居民手中的一萬元存款,一年后實際縮水超過125元。
我國百姓對負利率并不陌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很多年份里,居民存款利率都出現過負值。經濟學家認為,當物價水平維持一定程度的溫和上漲,只要政府維持低利率政策,實際存款利率為負的可能性很大。
泰康資產公司首席分析師張敬國研究發現,1980年以后的30年中,1年期名義存款利率年均為5.8%,而年均CPI漲幅為6%,實際存款利率為-0.2%。分年份來看,其中有14年實際存款利率水平為負。然而,在1997年以前中國實行儲蓄存款保值政策,當存款利率低于通脹率時,商業銀行要對儲戶貼補存款利率低于CPI漲幅的差額部分,即實際存款利率至少為0而不會是負數。
“2003年再次出現負利率后,我國儲蓄存款保值政策并未恢復實施,這幾年我國居民實際利率水平為歷史低點。”張敬國指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