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食品競相降價
最近,由于氣候異常,日本的部分蔬菜價格出現了上漲。但日本國民用于吃飯的錢占到收入的1/6至1/10,大多數日本人對蔬菜價格的上漲并不是太在意。
而由于日本長期面臨通貨緊縮,老百姓不舍得花錢,很多食品都在競相降價出售:日本吉野家快餐店以前一碗牛肉飯400日元左右,現在推出了290日元的牛肉飯;一碗拉面以前一般都在500日元左右,現在不少餐館推出390日元一碗的拉面。店主認為,雖然拉面不賺甚至賠錢,但顧客多了,可以從菜上多賺。
日本總務省11月2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10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率下降0.6%,連續第20個月下降。
專家解析
兩大經濟體系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同,以及復蘇步伐不同造成一冷一熱的現象
美國用全球通脹拉動增長
本報訊 (記者蔣林)對于目前全球經濟體通縮與通脹并存的局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認為,這是由兩大經濟體系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結構的不同,以及復蘇步伐不同造成的。而美國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推出,更助推了熱錢向新興市場的涌入,從而加重了新興市場的通脹壓力。
新興市場:熱錢涌入
對新興經濟體而言,業界普遍認為,食品、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是推高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據悉,農產品價格上漲幾乎是全球同步的。
除了以上客觀因素外,通貨膨脹還來自宏觀調控層面。陳鳳英解釋說,首先刺激政策的后果開始顯現。其次,美聯儲正在推行的量化寬松政策,令新興經濟體國家控制價格上漲的形勢變得更加復雜。第三,對于那些選擇通過加息來預防和抑制通脹的經濟體而言,由此而來的負面效應也顯而易見,比如,在韓國加息當天,韓元對美元匯價不跌反升,并帶動其他亞洲貨幣普遍走強。換句話說,更高的利率進一步鼓勵了熱錢進入這些市場的熱情。
發達經濟體:流動性陷阱
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這場金融危機是美國和發達國家在去杠桿化的過程,經濟開始出現衰退,國家財政更趨脆弱,居民消費開始下降,難免出現通貨緊縮的狀況。
陳鳳英具體解釋說,這場由次貸危機引起的經濟危機,讓如今的許多美國人忙于還債,或者存錢,在目前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老百姓不敢花錢,自然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局面。
美元占主導地位
“事實證明,于美國缺乏實體經濟增長動力,銀行不愿意向中小企業貸款,美國的貨幣寬松政策中的6000億美元沒有流到實體經濟中去,而是流到新興市場中去了,經濟出現了流動性陷阱。而掌握國際貨幣體系主導權的美國,正希望以向世界輸出通脹的方式拉動自身經濟增長!
“美元誕生100多年來,美分作為最基本的貨幣單位仍然在市場上流通,美國物價的穩定可見一斑。”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博士后李巍認為,多年來,在美國的日用商品市場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價的上漲,政府的貨幣政策也并不會影響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由于美元是世界貨幣,因此,他說:“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共同分擔了美聯儲增發貨幣所帶來的成本,而增發美元所帶來的鑄幣稅卻只有美國獨自享受。”
也正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大量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擔了美聯儲增發貨幣所帶來的成本。“美元三分之二是在國際市場流通,他們實際上在用全球的通脹來解決自己國內的通縮。”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