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視之為“價值洼地”、熱錢去處,中資開發商在調控下忙轉型——商業地產迎來交易井噴。
在漸進調控房地產住宅市場的大背景下,國內房地產商已經意識到轉型的時刻或許到來。一些民營或國有性質的開發企業正著手將經營的重點由住宅轉向商業地產。
但是,他們的速度已明顯落后于外資機構。
2011年2月以來,橫跨大洋的強勁對手頻繁加速布局中國商業地產。這或是“抄底”的前奏。來自商務部的備案顯示,截止到3月24日,僅3月份外資新設或者增資的房地產公司就出現井噴,高達39家。
外資狂購商業地產
戴德梁行日前發布全球房地產投資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預計會有1040億美元的資金投向亞太區的房地產,較2010年年中的資金量上升45%。其中,中國商業地產為資金重點流向。
此前,有預測認為,房地產企業領域的并購潮將爆發在住宅市場。這樣的觀點主要源自中國大力度調控房地產市場。但近段時間以來,頻繁的外資并購正在領導另一場潮流。
來自上海產權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在2月底的一個星期內,上海產權市場上房地產業的成交金額超過億元,新掛牌房地產項目的金額也居于首位。外資大手筆的并購行為也隱含其中。
其中,“上海國際集團廣場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項目的交易完成引人注目。該項目的持有方是上海一家國有獨資企業,收購方是新加坡的一家公司,最終受讓價格超過3.1億元。
來自上海產權交易機構的登記信息顯示,“上海國際集團廣場有限公司”的注冊資金和實收資金均為1.5億元人民幣。其唯一股東,上海國際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其100%股權。該資產管理公司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2006年的資料顯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4月20日的國有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分別為上海市財政局,持股52.91%;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股47.09%。
其實,被轉讓公司所持有的“國際集團廣場”便是曾經獲得國內建筑最高獎項——白玉蘭獎的德隆大廈。2006年,德隆系崩塌后,這座以其企業名稱命名的廣場建筑便以5.95億元的價格被上海國際集團收入囊中。
在國際集團廣場售出當周,“長沙廣悅置業有限公司39%股權”的轉讓項目也實現交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長沙廣悅置業有限公司擁有在長沙開發的一個住宅及商業的項目,項目位于天心區,湖南省政府西側,樓面面積約30萬平方米。
該項目被香港一家置業有限公司收購,成交價格達到2.9億元。出讓方是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而在此之前,新加坡的“中投”——淡馬錫公司子公司嘉德置地宣布,公司新增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一占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的商業項目,并計劃未來3至5年投資約人民幣100億元于中國內地,其中包括將旗下商場數量翻倍至100家。
與亢奮的新加坡企業并肩而行的是愛爾蘭最大的房地產企業財富控股集團。在2月末,其麾下信托子公司華瑞中國地產信托計劃發行價值5970萬新元的可轉換債券,為該公司以人民幣5.75億元收購上海淮海商城的交易融資。
來自華瑞信托的公告稱,淮海路的租賃市場近年來,特別是過去兩年,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強勁增長,租金平均每年增長18.0%。因此,收購淮海商城,對其重新翻新及定位,是為了使其未來5年租金翻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