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脫媒和負債成本的明顯上升壓力,促使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業務結構,甚至一些銀行的利潤結構都因此而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這意味著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獲得顯著的實質性的推進。
受諸侯經濟支配的銀行因此越來越變得無所適從,信貸粗放擴張模式的風險暴露使得銀行股價開始出現“硬著陸”,跌破凈值意味著銀行未來從資本市場毫無節制的融資再擴張的模式變得幾乎不可能。
這樣的結果很可能在明年初就能看到,銀行的信貸擴張將倍感資本的壓力。
同時也意味著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要想獲得資金只能走向直接融資。而債券市場誰來主導?中央銀行。用市場和陽光化去約束諸侯經濟的擴張,遠比“軟預算約束”的國有銀行體系要進步得多。
如此,整個宏觀管理的天平開始向中央銀行傾斜,無疑,央行通過利率市場化逐步贏取了宏觀的主導權。
此次央行降息同時罕見地擴大了存貸款的浮動區間,我理解是央行希望對已經取得的成果進行鞏固和總結。
很多人忽略了中國此次降息的“創意”,而簡單視之為貨幣政策從穩健向寬松。這是其尚無法理解中國宏觀的“格局”。
簡單定義中國金融制度的癥結是什么?金融壓抑。具體講就是,給儲戶規定一個低利率,于是銀行得以順利將家庭部門儲蓄向作為借貸者的國有企業轉移。
事實證明,這一制度安排非常有效,支撐GDP以近10%的年均增長。但這種做法并非沒有代價:廉價的資金引發投資的失控,從而導致工業產能過剩。同時,家庭長期貢獻補貼投資繁榮,使得投資脫離消費,阻礙了中央政府試圖利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努力。
利率市場化的內質是什么呢?就是要改善金融壓抑,這意味著逐步會減少對于利率人為壓制,特別是利率市場化將給儲戶帶來更多金融產品的選擇,這對于儲戶利率是實質性的提高,當然同時也意味著中央銀行對于自身獨立性的求贖。利率市場化將為中國經濟創造一種更為嚴謹的貨幣條件。所謂“嚴謹”本意非簡單的“松緊”,是指由于金融壓抑的改善,利率決定將逐漸回到由社會消費者時間偏好決定的自然利率的狀態。這將是一種機制的改變。在此機制下,投資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即需要符合社會消費者的時間偏好,即期的消費、儲蓄和投資隨消費者時間偏好而自動調節,利率因此而變動(簡單講,如果時間偏好偏向即期消費,會引致儲蓄減少,利率上升而導致投資的減少),如此使得資源配置與消費者時間偏好相一致,這在宏觀經濟學中叫“跨期優化”。
利率市場化將從機制上抑制供給驅動的中國投資所引致的嚴重的資源錯配,這將改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
因為提高存款利率將增加家庭的收入,從而為拉動消費提供亟需的刺激,而另一方面,銀行將尋求更高的貸款回報,從而在配置資本時更加謹慎。息差壓力可能會促使銀行將更多貸款投向之前不夠重視的私人和消費領域,而減少對基建貸款的支持。
這一切可能剛剛開始。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