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否認貸款轉向高利貸
自2010年續貸遭拒至今,汪新祥目前依然在設法向建德市信用聯社爭取貸款,但近三年來,汪新祥的貸款仍然沒有眉目。而說到選擇信用聯社的優勢,汪新祥稱,“貸款費用較低,不需要抵押物,只要有擔保,企業財務成本比較低,企業壓力少些。”
汪新祥稱,令他不解的是,對于類似自己這樣的創新創業型無法取得貸款,但區域內一些廠房靠租賃、缺乏固定資產、經濟效應并不好的企業反而卻可以輕松獲取源源不斷的貸款,而且這些貸款又成為了這些企業對外放高利貸的“來源資金”。
奔洋公司就是一個例子,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奔洋公司已多年沒有從事自身的業務經營了,但該公司卻可從信用聯社獲取上千萬院的貸款,同時還對外放貸。
對于奔洋公司,此前《法制日報》旗下的《法人》雜志也曾披露:奔洋公司已經有多年沒有從事自身的業務經營了。奔洋公司在銀行的貸款一部分被其法人代表楊占武雇人以月息4.5分至1毛不等的高息轉貸給了其他企業;一部分被楊占武用于其在公司設的賭局中“放炮子”(當地指在賭場中放高利貸)。
知情人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出示的一份奔洋公司于2007年與他人簽訂的500萬元《借款協議》以及月息4.5分放貸的付息 《協議》。“像這樣信用聯社的貸款未用于企業自身經營,而是高息對外轉貸的企業有十多家。”上述知情人士稱。
汪新祥表示,信用聯社作為轄內農民、農村工商戶、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及本聯社職工自愿入股組成的股份制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主要為轄內“三農”提供金融服務,企業的正常信貸需求無法滿足,但資金卻流入高利貸市場。汪新祥此后還向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當地及上一級銀監部門反映。
對于上述轉貸事宜,浙江建德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予以否認。該負責人稱,出于對老百姓負責的態度,信貸審批更為嚴格,同時該社的貸款都有專門明確的用途,資金也是直接支付給借款人對象。據其解釋,浙江省銀監局曾對于上述事宜進行過調查,但該負責人對調查結果未予置評。
浙江省銀監局建德辦事處辦公室一位童姓負責人在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預約采訪電話中介紹稱,汪新祥此前確實表達出過信貸需求,不存在汪新祥的信貸需求不符合信用聯社的信貸政策,信用聯社也有自己的貸款評價,需要雙方溝通。至于信用聯社資金流入高利貸市場,該負責人則表示,需要細節證據和進一步核實。
而讓汪新祥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向有關部門投訴反映后,他不僅沒有獲得續貸,還遇到建德當地其他一些銀行的拒貸,而銀行給出的理由是,“(汪新祥)與信用聯社的關系沒處理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