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目前對中國的創業環境有著種種探討,核心問題之一是中國創業環境到底缺少什么?創新的本質是冒險,意味著做別人不愿做、不敢做的事情,而且成功率極低。那么,一個什么樣的創業環境能夠孕育出充滿活力、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業者群體?這其中涉及到文化與體制。創業環境的根本改善,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參與全球創業觀察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排名從2002年的第11位提升到第2位。
本報實習生 韓天琪
中國的創業環境與美國相比,缺少哪些因素?對此,專家學者和創業者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缺少了風投群的支持和政府稅收的優惠政策;有人認為缺少創新“好點子”以及連環創業的體系;還有人認為是文化上的原因:缺少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和DIY精神。 創業“四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自主創業經歷了三次高潮。20世紀80年代,個體經營開始放開,鄉鎮企業迅速崛起;90年代,干部下海經商辦企業,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2000年后,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大學生畢業創業和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形成了新的自主創業高潮。 前不久,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科技園發布了《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2002~2012)Cye》。報告指出,2002~2012年是我國最好的創業時期,在這10年里,中國的創業活動日益活躍,創業環境緩慢改善,創業機會變多,尤其是高學歷創業者的創業效應顯著。 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高建認為,2002~2011年間,中國的創業活動主要體現出如下四個特點: 一是創業活動的活躍程度日益提高。全員創業活動指數(早期創業活動指數)從2001年的12.3%增加到2011年的24%,表明中國有更多的創業企業出現和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業活動中去。在參與全球創業觀察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排名從2002年的第11位提升到第2位。 二是創業轉型基本完成。創業轉型是指創業者的創業動機從生存型為主導,轉變為以機會型為主導。這一轉型發生于2005年,之后的幾年間再沒有出現過生存型創業大于機會型創業的態勢。發生轉型的條件之一是2002~2011年間,創業者中“掌握創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數在逐步提高,創業機會在逐漸增加。 三是創業環境在緩慢改善。創業機會增多。創業環境綜合指數從2002年的2.69上升到2010年的2.87,創業環境總體仍亟待進一步提高。以我國期望今后三年內創業的人數衡量,2011年該比例為34.8%,而且一直處于全球前列。 四是高學歷創業者的創業效應顯著。高學歷創業者指大專學歷以上的創業者。高學歷創業者機會型創業較多,生存創業的比重很低。相對于學歷低的創業者而言,高學歷創業者在促進就業和企業成長潛力方面,有很強的優勢。以2011年的預期看,高學歷的創業者在五年中,能創造20個以上就業崗位的占到38.2%。 創業活動“量高質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