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一個iOS開發群里還不斷跳動著討論,麥迪(化名)不愿離開去吃飯,她興奮地閱讀著其他App開發者交換的各類技術心得。剛入這個行業不久的她,對最近 “個人App開發已死”傳言并不感冒。“沒聽說過呀。”她帶著一種想跳過這個話題的語氣告訴記者。任何新入一個行業者都有夢想的權利,但曾經最早在應用開發行業創下輝煌的139.ME創始人朱連興卻向《IT時報》記者承認,“個人App開發已死”確是自己日益肯定的觀點。對仍然認為市場充滿機會的個人開發者而言,先行者的經驗有沒有參考價值?
雪上加霜,創新遭遇技術瓶頸
“許多機構、媒體還是在爆炒開發行業的熱度,但作為身在這其中的人,我從一些業內朋友處卻了解到,無法盈利的現象日益加劇,很多個人開發者每月最多數千元的收入。”朱連興告訴《IT時報》記者。
作為擁有一支成熟開發團隊的他,最近已開始淡出開發層面,轉而從事提供SDK工具包等更具前景的工作。“當前的App市場就像一條因為車輛過多而擁堵的公路,不管是小車(個人開發者)還是豪車(成熟團隊)都能體會到很難前行的苦處。”朱連興這樣解讀。
近日,更有手機游戲開發者在微博中絕望自曝“月均收入僅千元;未找到商業模式,如果繼續下去,我可能某天死在電腦前,而我的搭檔可能就要離婚了。”
“被山寨、遭刷榜侵害、應用同質化嚴重這些因素其實已說過太久。”朱連興說,而據他的觀察,“雪上加霜”的現狀來自于一個新的因素:針對移動設備的新技術似乎已遭遇瓶頸。
朱連興回想:“在2008年進入這個行業時,我感覺觸摸屏、滑動功能、LBS等之前PC上沒有的技術,都是帶動驚艷作品出現的主要因素。但近年來移動設備的技術相對固定,沒有太多新技術出現了,于是創新的余地變得薄弱了。”盡管不少新入者埋怨自己的創意被他人山寨,但很多情況下真正的“創意”難得一見,很多個人開發者也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小的改進而已。這樣就希望盈利,朱連興認為并不現實。
市場之亂,誰都來山寨一把
“全國空氣污染指數”開發者王均認為,應用被山寨有變本加厲之勢。例如,侵犯開發者權利的已不僅僅是所謂的直接競爭對手,一些與行業相關的非開發者團隊也來參一腳:“之前一家并不是很大型的App廣告平臺和我們有所接觸,之后竟發現他們也開發了一款相似的應用,還盜用我們獨家理念的圖片。和一些開發者聊過之后,發現他們竟然也都有類似遭遇。”
借著廣告的名義獲得開發者素材,并進行復制,王均認為對方這么做出于有恃無恐:“說實話,我們也只能在微博表示一下抗議,這方面的維權很難。我們團隊只有2個人,我自己就要從早到晚兼顧開發、運營、每天回復用戶幾十條評論等,沒時間精力和他們較真。”
由于最近霧霾天氣關注度持續升溫,王均的應用尚排在同類產品榜單前列,他覺得廣告收入還能維持運營,并不完全認同“開發者已死”的說法。他表示,值得慶幸的是,由于山寨者“專業不對口”,畢竟缺乏良好的開發能力,導致山寨產品體驗不佳,才讓自己受到的侵害被控制在一定范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