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作為創業活動的親身經歷者,他們對創業環境的切身感受和對創業活動的思考,更能真實地體現出目前中國創業的整體狀況。美國全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中國區總裁徐德清博士是海歸創業者,在他看來,目前中國的大環境是一個創業的好時機,但同時也存在著官本位、法制不健全等不利于創新、創業的因素。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目前中國的創業環境還存在哪些問題?
徐德清:最大的問題是國企央企壟斷整個市場,使得民營企業和個人逐漸失去了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比如目前大家談得很多的“國進民退”問題,實際上政府掌握了絕對多的資源,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監督者,優勢的、利潤高的行業幾乎都被央企、國企壟斷。海歸創業者想做一些正規、創新的東西,但是留下來的空間卻非常狹小。我們只好做高難度、高科技、高投資的行業。
其次,中國的經濟實際上還是處在計劃經濟的流程模式,很多人因循守舊,怕擔風險,而創業是需要面臨很多風險和嚴峻考驗的。
再次,國內對海歸人才回國創業設立了太多障礙和很高的門檻,沒有真正解除海歸人才回國創業的后顧之憂。
目前我身邊很多優秀的留學歸國人才處于無業游民狀態。當初他們抱著滿腔熱情回國創業,賣掉國外的房產,帶著資金回來,但是由于資源、人際關系等因素,以及壟斷帶來的問題,相當一部分人做得并不順利。他們注冊公司的資金很快用完了,其中不乏黯然離去的背影。海歸創業雖然得到政府重視,但是商業環境仍較惡劣。
再談談在中國的工作簽證。這些持有中國簽證的海歸很多沒有醫療保險。在簽證有效期內他們是所需人才,一旦過了有效期,如果不能審核為人才,就得不到工作簽證,必須離開。現有政策令人感到非常功利。當然,這是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現象,但在這樣的狀態下做事是非常累的。
第四,融資難。在創業初期尋找資本對很多中國創業者來說仍然是難題。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融資渠道。調查顯示,64.4%的人認為缺少啟動資金阻礙了他們創業。
第五,人才瓶頸。人才分布不均,專業人才和高端人才匱乏是影響海歸創業公司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第六,信息不暢。政府政策、創業信息不能有效地告知創業者。創業者缺少尋找社會資源或人脈的有效途徑。
第七,誠信建設有待提高。
《中國科學報》:如何從社會文化的角度鼓勵創業、創新?
徐德清:目前中國的大環境存在很多功利的成分,很多人只顧短期利益,注重關系和背景,甚至奉行潛規則,缺乏可行性和科學性。這些對創新創業都是很大的障礙。
創新創業從無到有,要經過不斷的量化,從量變到質變。但是現在如果你做的事短期內見不到成效,就會被指為“忽悠”。這樣的環境很難產生喬布斯。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兩家為主流,道家文化的“消極無為”,儒家文化的“安貧樂道”已經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意識中,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成為文化上的主要障礙之一。
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文化,屬于外向型文化,形成了鼓勵冒險、勇于創新的精神。近幾年隨著留學歸國人員增多,創業在中國有了一定的熱度。但與中國幾千年的守業風氣相比還是太微弱。
《中國科學報》:怎樣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
徐德清:我認為需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社會要尊重創業者。中國人不缺創新精神,缺的是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環境,社會要對創新、創業的萌芽階段實施保護,鼓勵和扶持其發展。政府的相關政策應向創業者傾斜,減少收費環節,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不用各種規定加以束縛,對創新企業資本進入門檻不宜設置過高。實施一些有利于調動企業家創業積極性的政策。
第二,拓寬創業資本來源,鼓勵民間風險投資。我國的創業文化中缺少冒險精神的重要原因在于風險投資太少。我國的風險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今后應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
第三,高校推動創業文化的發展。我國高校是高科技行業人才的主要來源地,高校應該把創業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引導促進全社會創業文化發展。
美國硅谷是創業者的天堂,很多人都希望能通過創業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里,一切憑能力和才干說話,硅谷寬松的創業環境鼓勵人們大膽創新并且能夠容忍失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