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陷入融資怪圈
向銀行貸款多次遭拒后,汪新祥在企業家圈子中打探,了解到最有可能取得貸款的三種現象。一是利益互動。有的企業主貸款后,高利轉貸,利益與金融機構相關人員分成。二是把貸款直接用于個人放高利貸,然后再將所獲貸款高息利率分成等。三是關系好。一些企業主,為了能夠順利拿到貸款,必須先“放血”搞好各種關系。
“有一個企業主經營一家軸承廠,由于需要流動資金,其向蓮花信用聯社申請貸款,貸了19萬元,加上正常的付息和扣除保證金,前前后后卻被索要了2萬多元的 ‘好處’”,有知情人士感嘆。
值得一提的是,建德當地一家規模資產上億的科技型公司也遭遇了類似汪新祥一樣的融資怪圈。
該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其公司此前向建德信用聯社5000萬元的貸款到期后,續貸要求遭拒,相關人士示意企業可向某擔保公司拆借資金,“最后借了6000萬元,月息6分,而信用聯社的利息才最高只有0.8分”。
據上述爆料人稱,借出資金的這家擔保公司與建德市云天休閑用品有限公司有關系。
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出示的資料顯示,上述擔保公司負責人2010年6月至7月分別向包括企業和自然人發放借款,月息少則8分,多則1角,而該擔保公司負責人在電話中并未否認高息放貸,只是表示“沒有強求對方,你情我愿”,而對于上述提及的其公司以及云天公司與建德市信用聯社的貸款往來,該負責人未予正面置評。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稱,擔保公司原來的法人代表與云天公司的法人代表是夫妻關系,夫妻二人一方面利用云天公司找關系向銀行貸款,一方面將貸款又以擔保公司向外高息放貸,自媒體報道后,法人代表有所變更,但實際控制人可能仍然是原負責人。“擔保公司是別人的,幫別人管理”,該擔保公司負責人向記者稱。
“一些擔保和投資公司,資金來源除了自有資金外,還包括大量的企業和關系戶貸款及銀行放進去的資金。”建德當地一位曾多年從事擔保公司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因為高回報,這些資金進入了擔保和投資公司,一些企業無法直接從銀行獲取貸款,只得鋌而走險借高利貸,進而導致企業利潤難以供養高息,直至走向停產、倒閉。
“企業的利潤幾乎不會高于高利貸利息,一旦沾上高利貸,企業只是短期解決問題,長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當地一位政府官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