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權衡收益
“之所以按照績效管理,主要還是經濟建設項目,后期會進入資本市場,多數有一定的收益或者能彌補成本,是地方財政的一個來源,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把這項投資作為一項政績工程來建,導致投資失敗或投資無收益的項目很多。”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在從事多年地方政府經濟建設項目顧問后,金永祥表示,他們和很多地方鐵路、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部門經常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他深有感觸:地方政府和中央“兩張皮”現象嚴重。“地方政府項目申報規模越來越大,中央預算投資也越來越多,但是資金的有效使用率卻越來越低。”
進入5月份,各省紛紛公布了基建投資方案。如廣東省政府下發《加快推進全省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案(2013~2015年)》,提出“十二五”后3年,涉及公路、鐵路、機場、港航、城建、能源、水利、環保等總投資約2.95萬億元,完成投資約1.41萬億元。
北京市在《關于促進城市南部地區加快發展第二階段行動計劃(2013~2015年)》中提出,未來3年計劃安排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4類232項重大項目,其中續建項目94項,新建項目138項,總投資約3960億元。
今年以來,促投資以穩增長的目標在全國掀起“高潮”。全國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基建投資計劃,粗略統計,目前地方投資總額已經超過7萬億元,項目主要涉及軌道交通、公路、機場等基建項目建設。
“雖然這些方案都切實為當地經濟起到帶動作用,但是目前來看,很難說都能順利通過,特別是6月份預算績效管理制度一旦推行,對項目的審批會更注重效益和資金有效使用。”施正文說。
在他看來,以往依靠地方政府換屆而帶來的經濟建設投資機遇或將不再,項目未來的前景和市場運營成為考核的一個指標。
對地方政府來說,預算績效管理更像是一個“緊箍咒”,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在項目審批上的嚴苛,使不合格產品“下馬”,造成地方財政收入的縮減。
數據顯示,2013年1~4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增速下滑。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8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6.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收入達到23502億元,同比增長13.9%,但同期的中央財政收入19963億元,同比下降0.8%。
事實上,與財政收入增速的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第一季度的財政支出增速為12.1%,高出收入增幅5.2個百分點,隨著財政收入的減少,支出壓力的增加,地方收支矛盾突出。
中國社科院財經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當財政收入的減少危及政府部門收支平衡,或者危及某一或某些特殊項目的支出時,政府便不惜以放慢結構性減稅步伐為代價,來維系政府財力盤子和既定支出項目的安排。
在他看來,財政收入的減少對其經濟指標的實現出現阻礙或者障礙了政府部門的“招商引資”計劃時,政府很可能以引發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為代價,重走地方債務融資平臺老路,逃脫債務規模風險控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