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這種鼓勵創造的文化,讓百度創造出一大批新產品,諸如百度貼吧、百度知道、排行榜等等。可這也隱藏著一些問題。百度作為一個公司,有自己的戰略,有自己的產品規劃,當富有創業精神的員工,對與跟公司戰略不太符合的產品有極高興趣時,該怎么辦?
李彥宏一直對內對外宣揚,百度很專注,只做搜索。其實百度走的是門戶搜索戰略,并非花一切精力去做所有的搜索。在百度創業初期,就有一批百度技術中高層離職創業,去做自己更感興趣的垂直搜索。這種個人創業精神與公司戰略的沖突在百度上市后愈加凸顯。上市后,一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們紛紛離開百度自行創業。如下載工具迅雷、博客訂閱平臺“抓蝦”、今年剛獲得融資的娛樂搜索平臺“酷我”等都是由百度前員工所創立。
此外,相對混亂的環境,也不是每個員工都能接受。百度上市后的急速擴張中,涌入一大批并不是很富有創業精神的員工。讓每個員工都去想新點子,把點子變成產品,自然不太現實。
媒體的誤解
雖然容忍錯誤,但李卻非常較真。
百度一員工向《英才》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百度是犯錯誤最少的公司。”
當李認定競價排名是正確時,百度董事會卻不這么看。李不顧自己生病,在電話里跟董事會據理力爭,甚至將手機摔掉。
李彥宏這種追求正確的較真心態,讓百度在競爭激烈的搜索市場占據了寶座。
李同樣期望著外界能對百度是“正確的”。這引發了百度跟媒體的緊張關系。在早期,李彥宏認為百度是有技術的,可媒體總是認定只有Google才是技術公司。當百度推出競價排名時,媒體說那是不公正的。當百度憑借著技術打敗了Google時,媒體卻又說那是因為Google頁面無法訪問的緣故。當百度貼吧因為超女而大火時,媒體又說小孩子的流量沒什么價值。在很多媒體人眼里,無論如何百度就是家小公司,而Google是大公司,是很酷的公司,是不作惡的公司。當百度上市了,在網絡股中取得最好的開盤價后,媒體不再評說百度小了,而是聚焦到多少個一夜暴富的富豪上。李不得不一次次地澄清自己的財富觀。
在意媒體的評價,或許跟李的文人情結有關。李自己寫過書。在美國,曾為道瓊斯工作,設計過《華爾街日報》網絡版,曾每天讀《華爾街日報》。被媒體一次次的“誤解”,李曾刻意躲避媒體的采訪。但百度的推廣活動卻很多,一些活動,李不得不出席,并作演講。離開網絡不超過24小時的李,又總會在網絡上看到有關自己的報道。有時,他忍不住在自己的百度個人空間,將自己的講話稿公布出來,并申明:媒體誤解了他的意思。
不善言辭,不喜說話的李甚至搬來了能說會道的梁冬,也照舊沒能改善百度與媒體的關系。資深IT媒體人士洪波認為,李彥宏的性格決定了百度的性格,不是換個PR就解決問題的。洪波評論道:“在百度看來,這個世界是一個草木皆兵的世界,所有人都對百度不懷好意。無論遇到何種問題,百度的第一反應永遠是,我沒錯,錯誤都是別人的。” (原載《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