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入獲得高產出 成都人在香港創業記 香港回歸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祖國的統一:內地企業向香港商人學習發展模式和經驗,并以香港為跳板走向世界,而內地為香港商人提供的廣闊市場和物質資源則維持了香港的發展速度。香港回歸十年并沒有沖刷掉香港原有的繁華,亦未應驗西方對香港回歸前的種種擔憂,相反香港與內地的商貿關系更加蓬勃發展,包括大批成都人在內的內地商界人士,在其中找到了商機。
初探香港市場
國企紛紛開辦窗口公司
“就這么過了十多年,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半個香港人了。”伍先生的話語中帶著總結生活的意味。自1994年代表國有企業去香港經商以來,伍先生親身感受了香港與四川的經貿關系由松到緊、由弱到強的變化。
內地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作為國際商貿中心,成為了內地許多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跳板。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內地國有貿易企業紛紛到香港開“窗口”公司,貨從內陸發出,經由香港轉口,再運往其他國家;另外也有一些外貿公司,把原材料發往香港,在當地尋找工廠進行深加工后,再通過“窗口公司”聯系香港的外貿公司或者洋行把貨發出去。而伍先生所在的四川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在香港開辦“窗口公司”始于1985年。
1994年,作為這個“窗口”公司的第五任負責人,伍先生到香港管理業務。因為是國有企業,派遣帶著行政色彩,“領導安排就去了,當時也沒有多想。”回想起13年前接到任務那一瞬間,伍先生表示并沒有過多的興奮,但他清楚,到香港,自己會有更多的機會。
去香港工作前,伍先生對香港的定義就是一個很現代化的城市,那里高樓林立,道路寬闊。“剛到香港還比我想象的差一點,但在生活中慢慢感受后,我由衷地佩服它豐富的物質生活。”
香港給伍先生的第一波沖擊,就是從物資生活開始。香港的商店隨處可見,商品從電器、生活用品、皮鞋,再到進口手表,“要什么有什么。而那時候,成都的超市還不多,產品的豐富度遠不及香港。”
“現在成都越來越發達了,來香港購物的成都朋友只買高檔香水和名牌服裝。在我剛到香港那段時間,內地的朋友到香港很多會買錄象機、照相機等電器,甚至還有人在香港買圓珠筆當做小禮品送給別人。”伍先生表示,那時候他家中的空調和彩電,都是他從香港帶回去的。
“但最近幾年不一樣了,反而是香港人到內地買東西的比較多,大包小包地提。”伍先生表示,內地這十多年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的制造中心,制造的產品物美價廉,現在反而是香港人到內地買東西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