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企業赴港
香港市場高投入高產出
進入21世紀以后,特別是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正式實施后,內地和香港之間的交流頻繁了。不僅僅是香港企業爭相到內地發展,內地到香港開辟市場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四川餐飲企業譚魚頭進軍香港的成功案例,成為香港投資推廣署吸引內地餐飲企業赴港發展的成功典范。2003年7月19日,譚魚頭在香港的首家店開業,但為了這一天,譚魚頭已籌備了三年。
“香港有龐大的市場消費群,消費能力高,而當時在香港還沒有正宗的川菜。”譚魚頭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李曉鋒表示,雖然香港市場的潛力大,但要進入這個與內地不一樣的陌生市場,不清楚其隱藏的風險,不能判斷其收益之前,冒然投資風險同樣大。
2002年,該公司董事長譚長安親自背著火鍋料到香港,在朋友的幫助下,譚魚頭在香港請了包括陳百祥、謝賢在內的明星到場,譚長安則當著眾明星的面做火鍋,結果,菜品受到了眾多明星的稱贊,譚魚頭也在香港演藝圈中被傳為佳話。
譚魚頭在香港開業后,一天的營業額最高能達到30萬元,生意的火爆超出了預期。而在香港開店,人工、原材料、租金、水電費等各項成本都遠比內地高,這是許多內地企業赴港投資的主要障礙。在香港開的首家譚魚頭店,面積為860平米,開店成本就高達1500萬港幣左右,而在內地大城市開一家1000平米的店,只需要400萬元左右。
在香港開辦公司所需費用很少,不需注冊資金。另外,香港的稅收環境寬松,自由度高,稅率低,企業只需交17.5%的利得稅。同時,香港的人均消費能力遠比內地高,以譚魚頭為例,在該店的人均消費為200-300元,而成都的譚魚頭店人均消費只達到60-100元左右。
早報記者曾小清攝影李國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