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更進一步
普通話熱潮在香港興起
與港商大舉北上相伴的是香港回歸后,學習普通話的熱潮也在港人中興起。用在港經商的任聲超的話來描述就是,“政府官員帶頭學,尋常百姓爭著講。”
“回歸前,大多數香港人不會說普通話,溝通起來惱火得很。”在香港生活了13年,任聲超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成都話,也學會了用粵語交流,甚至連普通話也帶有淡淡的港音。任先生在回歸前就由成都去了香港經商,剛到時,他向當地人問路,先是對方一愣,比了手勢后,對方熱情地說上半天,他還是不能聽懂。和客戶打交道,對方為產品不合格而向他投訴,但對方講了半個小時,他還是很尷尬地站在對面,完全不清楚對方的訴求。
于是,他開始大量地看當地的報紙、雜志和當地的電視,借以了解香港的風俗和文化。1999年后,他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融入了這個城市,不僅僅是交流,還有神秘面紗褪去后的真實。
“因此,香港人的思維和內地還是有些不一樣,很死板地遵守原則。”任聲超表示,如果一批貨有一點質量問題,成都人多半會將就使用,但香港人,送給他都不要。
如今,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的任聲超已經習慣了它的快節奏。“看著香港人上班一路小跑,自己的節奏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快。”他表示,為了節約人均十多萬元年薪的工資,香港公司能請一個人絕對不會請兩個,“香港員工的效率都很高,也很有上進心,很多人進公司打工是為了積累經驗,然后自己做老板。”
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的任聲超雖然已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月薪可以拿到十幾萬,但卻稱自己是“香港的窮人。”
“在香港,很少人買得起房子,60平方米的房子已經算是豪宅了,因為地窄人多,有的兩家人或者幾代人同住在三四十平米的小房子中,香港的房子太貴了,300多萬才能買50多平米的舊房子。”任聲超表示,雖然他已在香港工作了十多年,但仍然還是在租房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