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海歸”送外賣的報道,引發讀者關注“海歸”群體在煙創業和工作的‘海歸’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中的哪些人游入了適合自己的海域,又有哪些人“水土不服”? “海參”、“海帶”、“海草”……或許是他們最好的另類注解
[核心提示]統計顯示,從1994年底,第一個留學生回國來煙創業開始, 15年間,在煙創業和工作的留學人員已達400余名,創辦企業從起初的3家,增加到了410家。同時,近萬名海外學子也在陸續回煙,加入就業或創業的潮流。
留學海外,國內外企任職高管,辭職開辦煙臺首家網絡送餐公司——本報推出80后“海歸”送外賣報道后,引發了坊間有關“海歸創業”討論的持續升級——
“從10幾年前的‘出國熱’,到眼下金融危機催發的‘歸國潮’,在煙創業和工作的‘海歸’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哪些本領讓海歸之中的佼佼者‘如魚得水’,哪些缺憾又讓一些人‘水土不服’?”
“創業政策一片大好,煙臺如何委有用之才以大任,海歸又如何游向適合自己的一片海域?”
本報記者對如上疑問作了調查,并為煙臺“海歸”人群中的另類細分,加以解讀。
80后海歸多為“海帶”“海參”
賀伯特3個月收到70份求職書
[詞解] “海參”,特指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學生;“海帶”,亦稱“海待”,特指海歸之中暫時待業者。
[創業潛力指數] ★★☆☆☆
“風起云涌之,鸞鳳還巢之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所催發的多米諾效應之一,是使更多的留學人員“洄游”國內。這一變化,甚至讓與就業工作無關的人都有所觸動,我市投資促進局高級招商顧問賀伯特就是其中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