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談心和事室”促樂業
當前,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農民工返鄉,其中青年一代農民工返鄉后適應難度最大,加之現又是新農村建設的“黃金”發展期,也是各類社會矛盾的凸顯期。農民工的求就業、農民的求發展等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農村的和諧穩定,是農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證。 浙江省文成縣根據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創新工作機制,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層,充分利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在33個鄉鎮146個較大的村設立了“談心和事室”,建立起一個讓群眾有話可說、有煩惱可溝通、有情況可隨時反映的工作平臺,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職工、老農民當“和事佬”,輪班上崗,讓群眾自主選擇“和事佬”談心說事,起到了積極良好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各地應學習效仿文成縣,把矛盾和問題及時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安徽省合肥市 虞牛)
多在“四有”上關愛
一是有田可種。原來大部分農民工進城,其所種的土地大多轉包或轉租他人代種,現在返鄉后大部分人想要回原來的土地,政府相關部門要做好協調工作,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為他們解決“飯碗田”的問題。 二是有事可干。大力支持返鄉農民工進行家園建設,在集鎮建設、溝塘治理、溝渠修復、土地整理、道路硬化、節能衛生等涉及生產發展、村容整潔方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發揮農民工主力軍作用,這樣既解決了一部分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又改變了農村面貌。 三是有情可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積極推進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支持農村自然旅游資源的挖掘、保護與修復等,增強返鄉農民工對農村的價值認同感。 四是有途可奔。吸引一批年輕的優秀農民工競爭到村組干部崗位,化解發展視野不寬、“雙帶”能力不強,思想觀念落后等問題,用他們的活力帶領村民奔小康。 (江蘇省東臺市 王俊生)
強化系統培訓讓人力變成人才
筆者認為,加強系統培訓,讓人力變成人才不失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也是幫助青年一代返鄉農民工挖掘自身潛力,增強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必為之舉。 首先,青年一代農民工具有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能力,再有政府組織,按照不同工種分類進行系統培訓,對青年農民工的“充電”再教育、再提高,是為青年一代農民工做長久打算的大好事。大多數農民工在外打工做的大多是體力活,即便是有點技術性的,也是相對簡單、要求不高的工種。若能有針對性地加強系統培訓,使人力變成人才,必將受到青年農民工的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