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統一征訂教輔書,但依舊未能斬斷教輔資料伸向學生的撈錢“黑手”。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安徽調查時發現,學生并沒有真正減輕負擔,書包依舊被多種多樣的輔導書占據。事實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各個學校僅僅用家長簽字的一張訂書單,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繼續進行著“統一征訂”。除了各教輔出版社外,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新華書店、學校也在理所應當的分食著其中高額利益,在清晰可見的教輔書暴利產業鏈條下,本應干凈的義務教育產業,正面臨著被蠶食和破壞的巨大危機。
學生
被強迫下的“自愿購買”
早在2001年6月7日,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三條規定:禁止將一切形式的教輔材料編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強迫學校訂購、中小學校不得組織學生購買、發行部門不得向學校征訂或隨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輔材料。從此以后,教育部幾乎每一年都要聯合其它部委下發一次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進校統一征訂教輔的文件。
盡管國家三令五申,但是各地都繼續上演著“進校統一征訂”的戲碼。
合肥市的幾位家長向記者反映,他們最近收到了學校發的短信,通知他們不要把教輔材料裝在孩子的書包里,因為上級教育部門要來檢查。
這些見不得光的教輔材料包括基礎訓練、大考卷等,其中有學校統一訂購的,也有老師“建議”學生購買的。
“是自愿的!”合肥市小學四年級學生丁微(化名)特意提高了嗓門。這名學生的家長告訴記者,一個學期除了統一向學校交的140多塊錢書本費,老師還建議購買80多塊錢的教輔書。老師會給學生家長發一個名單,讓他們在上面打勾,而且反復強調說這是自愿購買。
“敢講不自愿嗎?”安徽桐城市的一名學生家長說,現在老師都在教輔書上布置作業,如果不買指定的教輔書,老師可能連作業都不改,甚至把小孩的座位調到最后面去,家長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