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在學生和家長被強迫“統一征訂教輔書”的同時,書店正在輕而易舉的獲取著高額利潤。
一位在安徽從事多年教材工作的王先生向《經濟參考報》透露,新華書店因為有獨家經營教材發行的渠道,不僅教輔發行量非常大,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通過“統一征訂”的方式進行的。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作為安徽省最大的教輔代理商,安徽新華教育圖書發行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但根據安徽省新華書店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 年、2007年、2008年連續三年,安徽省各級新華書店每年進校統一征訂教輔圖書的總金額分別是3.18億元、5.10億元、7.40億元,平均每年遞增為2億多元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其進校統一征訂教輔圖書的比例從2006年的48.6%上升到2008年的86.6%,也就是說門市部零售圖書的比例越來越小,進校統一征訂的教輔比例越來越大。
“到2009年就已經超過了8億元,我們公司只有30多個人,負責全省的業務,2010年的銷售計劃是要達到10 .6億元。”記者暗訪期間,安徽新華教育圖書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正平這樣說。
據知情人士稱,這家公司對外公布的2009年度進校統一征訂的教輔圖書總金額為8 .10億人民幣,占2009年度安徽省新華書店一般圖書銷售的比例超過90%以上。
記者在安徽了解到,每名中小學生一年在教輔上的平均花費大約為300元,以該省近1000萬的中小學生人數來計算,每年的教輔銷售額能夠達到30億元。
“這就意味著,誰能夠搶到市場誰就能賺錢,除了新華書店外,其他發行機構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安徽省合肥市一位老師向記者坦言,教輔市場的競爭手段一是低折扣,二是采取不正當的行為,說白了就是拉關系。
有人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有個縣100萬人口,中小學學生起碼有15萬人,如果一個書商能把該縣的教育局搞定,按照學生人手一冊教輔來算,一次性賺幾百萬并不是難事。 分配
出版、審定、發行、進校,各環節利益均沾
如此巨大的教輔書產業鏈條中的利益,究竟是如何分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