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設外資獨資醫療機構,到目前為止,還是這個政策。”近日,在衛生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其新聞發言人鄧海華的一席表態似乎阻斷了外資在中國獨資辦醫院的路。
在鄧海華發表此言之前,關于“外資獨資辦醫院獲批”的消息開始在坊間流傳。并且有消息稱:接近衛生部高層的人士透露,包括衛生部在內的多部門已達成原則性共識,同意放開外資獨資經辦醫療機構。雖然鄧海華的此番表態是對該“高層人士”消息的否定。但也有專家表示:外資辦醫院乃大勢所趨,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醫改、看病難、看病貴。不管能否最終成行,但外資辦醫院的消息再次觸動了國內醫療領域這三個敏感神經。外資辦醫院能否解決國內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外資醫院能否成為國內醫改的“鲇魚”?一時間,關于外資醫院未來發展前景的討論開始在業內展開。
“其實我個人判斷,國內不可能很快地對外資放開醫療領域,一定會嚴格限制。因為外資進入醫療不像家電生產企業或其他行業,可以帶來技術和管理。比如我們以前產一萬臺電視,外資進入之后能產十萬臺電視,質量也提升上去了,很明顯外資進入中國帶來了技術和產品,對中國是有好處的,但是醫療不是這樣的。”對于外資辦醫院的前景,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解永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太看好。
據了解,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已允許外資進入醫療領域。1989年,衛生部和原外經貿部曾聯合制定《關于開辦外賓華僑醫院診所和外籍醫生來華執業行醫的幾條規定》;1997年,上述兩部委又制定了《關于設立外商投資醫院的補充規定》。2000年,衛生部和原外經貿部再次聯合制定《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允許外資在合資辦醫中所占比例最高不能超過7%。
在談到國內醫改、看病難等問題癥結時解永軍表示:“外資醫療進入中國,醫院肯定是要招中國的醫生的,不可能從國外帶來大批的醫生,而中國目前來說最稀缺的資源是醫生,為什么說中國看病難、看病貴呢,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醫院里要價高、給回扣等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供應上的不足。”
解永軍的表述顯然已道出我國醫改及看病難等問題的實質,也可以肯定的是外資獨立辦醫院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解決我國醫療領域的燃眉之急的。那么,外資在華獨立辦醫院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大眾要消除誤區,首先得承認醫療服務不等于救命。醫療服務質量是有檔次的,花高價和花很少的錢甚至不花錢享受到的服務肯定不一樣,開放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公平競爭,和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是兩碼事。”也許中國新醫改課題組組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的觀點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